春季養生

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吃雞蛋為求子

寒食宴

每年的陽曆4月5日是我國傳統的清明節, 有關專家介紹說, 清明節在我國已有2500多年歷史。 清明節除掃墓祭祖外, 其食俗也是豐富多彩的。

吃饊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 “饊子”為一油炸食品, 香脆精美, 古時叫“寒具”。 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 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

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 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 多以米麵為主料。 在少數民族地區, 饊子的品種繁多, 風味各異, 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吃雞蛋

在我國一些地方, 清明吃雞蛋, 就如同端午節吃粽子、中秋吃月餅一樣重要。 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 一整年都有好身體。 據相關專家介紹, 清明吃雞蛋習俗, 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專家稱, 吃雞蛋, 是源於古代的上祀節。 人們為婚育求子, 將各種禽蛋如雞蛋、鴨蛋、鳥蛋等煮熟並塗上各種顏色, 稱“五彩蛋”, 他們來到河邊把五彩蛋投到河裡, 順水沖下, 等在下游的人爭撈、剝皮而食, 食後便可孕育。 現在清明節吃雞蛋象徵圓圓滿滿。 在農村的一些地區, 還有兒童之間“撞雞蛋”的習俗。 倘若要探究清明節裡吃雞蛋、撞雞蛋的象徵意義, 其中應該還寄寓著人們對於生命、生育的敬畏與崇信之情。

吃青團子

清明時節, 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 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 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 然後開始製作團子。 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

在包餡時, 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 團坯制好後, 將它們入籠蒸熟, 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 這便大功告成了。

青團子油綠如玉, 糯韌綿軟, 清香撲鼻, 吃起來甜而不膩, 肥而不腴。 青團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 正因為如此, 青團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我國有些地區在清明佳節還有食蛋糕、夾心餅、清明粽、饃糍、清明粑、幹粥等多種多樣食品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