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誤區

謹慎選用偏方 莫“走偏”

偏方, 是我國勞動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智慧結晶。 多少年來, 它流傳於民間, 在醫疾除病方面發揮了顯著功效。 但民間也有因濫用偏方而致病情加重, 甚至中毒者。

劉大爺患有慢性關節痛的毛病, 迷信中草藥“偏方”、“驗方”, 長期多處求方, 熬藥服用, 家人多次勸其到正規醫院診治, 可他總是說“偏方”管用。 前不久, 劉大爺發現雙下肢浮腫, 腰部及小便也有不適感, 去醫院檢查診斷為“腎炎”, 醫生告訴他可能與長期服用中草藥“偏方”有關。

研究表明, 中藥木通、厚朴、細辛、防已等所含馬兜鈴酸, 能導致腎小管及間質、近端腎小管刷狀緣脫落和壞死,

出現腎性糖尿和低分子蛋白尿, 同時還伴有遠端腎小管酸中毒及低滲尿等損傷症狀。 此類患者初期無明顯感覺, 繼之可出現少尿性急性腎衰, 治療極為困難, 往往逐漸走向終末期腎衰。 有一些中草藥對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遠曲腎小管的重吸收功能有一定的影響, 長期大量使用這些藥物, 可引起“中藥性腎病”。 專家提醒, 必須提高人們對中草藥毒性的認識。

很多病人到處打聽民間偏方, 病人和病人家屬互相交流, 四處打聽來民間偏方, 把偏方當作“救命稻草”。 一些未經臨床驗證的民間偏方也同樣被當成正規治療之外的“靈丹妙藥”。 他們認為保健品、中草藥副作用不大, 所以更加放心食用,

有的甚至比吃醫生開的藥還上心。 很多患者也不問疾病早、中、晚期, 更不辨病人體質, 千人同一藥、萬人共一方。 病人抱著不妨“試一下”、“有效就有效, 無效也無害”的心態, 殊不知很多病是“治好不容易、治壞很容易”。 中草藥作為天然藥物, 其毒性並非不存在。

中醫學早就對中藥的毒性有較深刻的認識。 《神農本草經》將中藥分為上中下三品, 記載有“下品多毒, 不可久服”。 輕信偏方以毒攻毒, 會導致嚴重後果。 在使用偏方治病時, 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藥名、藥量要準確

偏方大多為中草藥, 不少藥物有同物異名或異物同名的現象, 同時這些藥物在採集季節、炮製方法等方面也有一定講究。 因此, 對偏方中的藥物不能以訛傳訛,

使用時應注意識別;在藥物用量上也應格外注意, 偏方中不少是含有劇毒的藥物, 如大劑量使用輕粉能抑制真菌生長, 使一些皮膚病症狀得到控制。 但是輕粉的主要成分是無機汞, 毒性很大, 在體內蓄積可造成慢性汞中毒, 實屬弊大於利。 一旦輕信或長期應用, 往往會給病人帶來難以預料的損害。

辨證選用是關鍵

中醫學講究辨證論治, 使用偏方也不例外。 大多數偏方只能夠對某一個病症進行治療, 但相似的症狀其病理基礎不一定相同, 因此需要的藥物也必然不同。 如腹脹可見於胃腸疾病、肝膽疾病及心功能不全等。 山楂可以助消化、消除胃腸疾病引起的腹脹, 卻不能治療心功能不全引起的腹脹。 此外, 患者的年齡、性別、體質等各有差異,

因此同樣的病症別人用了有效, 自己用了就不一定有效。

毒副作用要警惕

一般來說, 偏方、土方、小驗方都是未經過嚴格的臨床試驗和藥理實驗的非正規藥方, 其療效並不十分肯定, 而且其毒副作用也不為人們所瞭解和重視。 有些偏方藥物配伍不合理, 也會存在較大的毒副作用。

配伍禁忌別忽視

在使用偏方的同時服用其它治療藥物, 應注意有無配伍禁忌, 以免出現毒性反應。 如糖尿病病人服用優降糖, 則忌人參、甘草, 它們之間可能產生拮抗作用, 從而減低降糖藥的效應;即使沒有配伍禁忌, 兩者的服用也最好間隔1~2個小時以上為宜。

因此, 大家在使用偏方時, 必須樹立科學用藥的意識。 即使是從一些媒體上看到的偏方,

也要慎重鑒別, 不可盲從。 每個人都應該做到有病找專業醫生, 而不要輕信江湖遊醫, 吃藥最好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