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元宵和湯圓的區別

說到湯圓這種食物, 相信很多南方人都非常喜歡吃。 而且每逢正月十五, 冬至這樣的節日, 我們都有吃湯圓的習慣, 這樣就代表著闔家團圓, 幸福安康。 而對於北方的人來說, 他們更喜歡吃元宵, 元宵同樣是球狀的物體, 本來是幹的, 下鍋之後才變成糊狀。 元宵和湯圓既有共同之處, 兩者之間又有著區別。 那麼到底元宵和湯圓的區別是什麼呢?

其實元宵和湯圓是兩回事, 無論是做法, 還有餡料等都是不一樣的, 元宵一般用機器做成。 而湯圓多用人手製作, 因為好的湯圓很難工業化生產。 下面就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元宵和湯圓的區別。

元宵和湯圓的區別

其實元宵、湯糰是兩回事, 又可以說是北方、南方之不同淵源所致。

北京做的元宵, 是以餡為基礎製作的。 先是拌餡料, 和勻後攤成大圓薄片, 晾涼後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塊。 然後把餡塊放入像大篩子似的機器裡,

倒上江米(南方叫糯米)粉, 機器就“篩”起來了。 隨著餡料在互相撞擊中變成球狀, 江米也沾到餡料表面形成了元宵。 做成的元宵江米粉層很薄、表面是幹的, 下鍋煮時江米粉才吸收水份變糊。

南方的湯糰(北京人按四川習慣叫做湯圓)做法完全不同, 倒有點兒像包餃子。 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團(跟做餃子時和麵一樣), 放置幾小時讓它“醒”透。 然後把做餡的各種原料拌勻放在大碗裡備用(不須像做元宵那樣切成小塊)。 湯糰餡含水量比元宵多, 這是兩者的區別之一。 包湯糰的過程也像餃子, 但不用擀麵杖。 濕糯米粉粘性極強, 只好用手揪一小團濕面, 擠壓成圓片形狀。 用筷子(或薄竹片狀的工具)挑一團餡放在糯米片上,

再用雙手邊轉邊收口做成湯糰。 做得好的湯糰表面光滑發亮, 有的還留一個尖兒, 像桃形。 湯糰表皮已含有足夠的水份, 很粘, 不易保存, 最好現做現下了吃。 現在有了速凍工藝, 湯糰才出現在商店裡。 南方的湯糰有多種“流派”, 現在最出名的是寧波的“黑洋酥”湯糰。 所謂“黑洋酥”就是豬油和黑芝麻粉的混合物, 而且豬油不是熬出來的純油, 要用取自豬肚子裡的原塊的“板油”。 撕去“板油”外面的網膜後用手工擠壓、揉搓它, 再一點一點地摻入黑芝麻粉。 這東西從現代保健觀點看是絕對的糟粕, 可吃起來口感極佳:滑糯軟燙, 值得一試。 湯糰越軟、滑越好, 所以對糯米原料很講究。 要選粘性特強的品種。 加工工藝上也有說法,
要用“水磨粉”。 就是說, 把糯米粒用水泡過後, 連水帶米一起上磨(象磨豆漿那樣), 而且最好用石磨磨。 磨成的粉用紗布袋吊起來瀝幹, 可以冷藏三四天(時間長了會發酸)。 可見, 好的湯糰很難工業化生產出來, 這又是它與元宵不同的一個特點。

元宵節吃湯圓的起源於含義

湯圓的外形圓滾飽滿, 象徵團圓、幸福, 我們的祖先相信元宵節吃了這樣的應景食物, 也能為家庭帶來和睦與平安。 北方人習慣用搖篩的方式製成圓子, 稱為元宵, 和南方人用手搓揉出的湯圓其實是同樣的東西。 吃湯圓的習俗可以追溯到宋代。 在宋代之前, 人們在元宵節或是吃豆粥, 或是吃特製的麵點, 並不一定。 到了宋代, 民間在過這一節日時開始流行一種新奇食品。

即用各種果餌做餡, 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 煮熟後, 吃起來香甜可口。 後來, 北方地區大都稱這種食品為“元宵”, 而南方稱之為“湯圓”和“湯糰”。 算一算, 這項習俗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呢!吃元宵其實和元宵節其他的節目一樣, 都寄予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熱愛及盼望團圓的心情。

看完了上面關於元宵和湯圓的區別, 相信大家已經清楚和瞭解什麼是湯圓, 什麼是元宵了。 雖然兩種食物都是非常美味, 都象徵著圓圓, 幸福的美好願望, 希望自己的家庭和睦, 平安健康。 但是湯圓和元宵都是麵粉類食物, 不宜多吃, 否則容易造成消化不良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