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是先動腰,還是先動腳?
太極拳的這種運動方式很難為常人所理解、所接受, 這也正是太極拳鍛練最費時耗力、最難練之處。 凡太極拳練家都會從自身練拳的實踐中, 清晰地體驗(味)、證實到這種拳技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誠如拳論所說“車輪兩命門, 一纛搖又轉”, “腰如車軸”, 是也。
《心會論》明確指出“腰脊為第一主宰, 喉頭為第二主宰, 地心為第三主宰。 丹田為第一賓輔, 掌指為 第二賓輔, 足掌為第三賓輔。 ”愚意以為, 主宰者, 全域關鍵;賓輔者, 局部輔佐。 腰隙為命意源, 力由脊發, 故為第一;喉頭通頂, 行拳走架, 不揚頭露喉, 頂頭懸之謂也,
“其根在腳, 發於腿, 主宰於腰, 形於手指, 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 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發勁要有根源, 勁起於腳跟, 主於腰間, 形於手指, 發於脊背”。 武禹襄、李亦佘(上述)論著, 是持“勁從腳跟來”, “打拳不用腳勁, 腰勁起不來”的同好們, 認為練太極拳須“腳動帶動腰動”的理論根據。 愚意以為這是理解上的錯誤。 通觀武、李二先賢(上面)所說, 皆著眼於身體各部位之間的呼應聯繫,
練拳先動腰, 還是先動腳、手?
楊澄甫敘述最為清楚。 澄甫先生在《太極拳術十要》“松腰”條中說道:“腰為一身之主宰, 能松腰, 然後兩足有力。 虛實變化, 皆由腰轉動, 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隙’, 有不得力, 必於腰腿求之也。 ”由此也可知:澄甫之子楊振基“腰動帶動手足動”之說確有見地, 實為格守祖訓的至理名言!
武氏太極拳名家姚繼祖先生在《太極拳行功走架說略》中寫道“外三合者, 手與足合,
內家拳向有 “形意拳、八卦步、太極腰”的說法, 太極拳亦有“彈簧腿、麻花腰”的說辭。 這決不是妄語。 “彈簧腿”意為腿有定力、下盤穩固, 是勁整、勁實、勁堅的基礎, 勁整、勁實、勁堅, 即“節節貫穿”上下、前後、左右、內外協調一致周身一家, 且能綿裡裹鐵, 剛柔相濟;“麻花腰”則強調腰要松、要靈、要活, 腰松、腰靈、腰活, 說的是行架、推手時腰的轉動、帶(引)動水準與品質。
因此, 太極拳就是以練腰、練園為主的拳技, 行架、推手時腰的轉動、帶(引)動水準和品質, 是審視、評判拳技水準、品質的重要依據。 鑒於此, 凡認為練太極拳須“先動腳、後動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