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誤區

中醫諺語養生的對與錯

醫學諺語, 大都具有詩意芬芳的特點, 常常運用和調動各種修辭手法。 生動的比喻, 是諺語中運用得最典型的手法之一。 使得一些本來枯澀難解的問題,

立時就被諺語的無限魅力軟化了。

但是我們同樣應該清楚地明白, 事物的兩面性規律是無法逾越的, 伴隨著諺語特殊表達效果而來的, 是它的水分問題和如何處理好這些水分與醫學學術的關係問題。

“四季不離蒜, 不用去醫院”、“十月蘿蔔小人參, 家家藥鋪關大門”等, 強調的都是事物的一個方面, 不能把大蒜、蘿蔔當成包治百病的良藥;“石榴止肚痛, 簡單又易行”、“生薑拌蜜, 咳嗽可醫”, 說的是石榴、生薑、蜂蜜作用的一個側面和與它們功能相對應的那些腹痛、咳嗽, 既不是腹痛、咳嗽治療的唯一方法, 也不是這些藥食兼用之物功能的全部。

由此可見, 諺語的泛指性與中醫學 辨證施治的理論、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的治療思想,

是頗有距離的, 我們不能用純醫學的觀點去看待它、理解它、應用它。 換句話說, 醫學諺語不能與醫學科學劃等 號, 它是有局限性的。 我們可以發現, 大量古代諺語的指向都是以黃河流域的時序和節令為基點的。 比如“正月茵陳二月蒿, 三月割了當柴燒”、“正月二月三月 間, 薺菜可以當靈丹”的說法, 如放在湖廣地區, 時段上可能要提早一個月左右;要放在華北地區, 可能就得推遲一個月左右;如放在東北地區, 可能就更要向後推 遲了。

諺語屬於俗文化的範疇, 部分諺語不可避免地會顯露出隨意流俗、言之失當的現象, 有些甚至是在傳達著完全錯誤的資訊, 出現與醫學理論無法接通的鴻 溝。 “飯後一支煙,

勝似活神仙”、“媽媽嘴饞吃兔肉, 孩子患病長兔唇”、“腳踏一星, 能管千兵”等, 顯然都是受到古代歷史、科學條件的限制, 認識論局限的 產物。 對於這樣的諺語, 一般不要採取一概否定的態度, 而應採用扶正糾偏的原則, 取其合理內核, 糾正其不科學的因素, 運用科學知識, 對其加以改造或重塑, 使 其獲得新的生命而被繼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