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瀉下藥物可排毒邪除積導滯

用瀉下藥物, 使蓄積在臟腑內部的毒邪得以疏通排出, 從而達到除積導滯、逐瘀散結、瀉熱定痛、邪去毒消目的的一種治法。 通裡法又分為攻下(寒下)和潤下兩法。

方劑舉例攻下法方, 如大承氣湯、內疏黃連湯、涼膈散;潤下法方, 如潤腸湯。

常用藥物攻下藥, 如大黃、枳實、檳榔、芒硝;潤下藥, 如瓜蔞仁、火麻仁、郁李仁、蜂蜜等。

適應證攻下法用於表證已罷, 熱毒人腑, 內結不散。 如外科疾病的實熱陽證,

掀紅高腫, 疼痛劇烈, 皮膚病的皮損掀紅灼熱, 伴口幹飲冷, 壯熱煩躁, 嘔惡便秘, 苔黃膩或黃糙, 脈沉數有力者。 潤下法用於陰虛腸燥便秘。 如瘡瘍、肛腸病、皮膚病等陰虛火旺;胃腸津液不足, 口幹食少, 大便秘結, 脘腹痞脹, 苔黃膩或薄黃, 舌幹紅, 脈細數者。

注意點運用通裡攻下法時, 必須嚴格掌握適應證, 年老體衰、婦女妊娠或月經期更宜慎用。 使用時應中病即止, 不宜過劑, 否則會損耗正氣, 尤其在化膿階段, 過下之後, 正氣一虛, 則膿腐難透, 瘡勢不能起發, 反使病情惡化。 且若用之不當, 能損傷腸胃, 耗傷正氣, 易使毒邪內陷。

內疏黃連湯(《外科正宗》)

[組成]木香、黃連、山梔、當歸、黃芩、白芍、薄荷、檳榔、桔梗、連翹、甘草、大黃

[用法]水煎, 飯前服。

[功用]清火, 瀉熱, 通便。

[主治]癰疽腫硬, 發熱煩躁, 幹嘔飲冷, 大便秘結, 舌幹口苦, 脈沉實, 屬裡實熱者。

[方解]方中黃連清熱解毒, 直折火勢;大黃峻下實熱, 蕩滌腸胃, 導熱毒從大便而出, 為主藥。 輔以山梔清熱除煩, 黃芩清熱燥濕, 薄荷疏解風熱, 連翹清熱解毒。 配以當歸、白芍養血潤腸, 增水行舟;木香、檳榔疏通胃腸之氣;桔梗開提肺氣, 肺與大腸相表裡, 間接疏通腸胃之氣, 有利於瀉火通便。 佐以甘草調和諸藥。 全方合用, 清火瀉熱通便, 使邪毒隨大便通利而疏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