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養生

臘月里怎么吃更健康更營養

進入臘月, 氣候干燥, 人們常常感到鼻、咽不適, 這時也正是人們為迎接鼠年春節而忙碌的時刻, 如果勞累過度會使免疫力下降, 若能多吃些生津止渴、潤喉去燥的水果, 會頓覺清爽舒適。
冬季有保健醫療性質的水果, 要數梨和甘蔗了。 中醫認為, 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養血生肌、潤肺去燥等功能, 最適宜于冬季發熱和內熱的病人食用。 尤其對肺熱咳嗽、小兒風熱、咽干喉疼、大便燥結癥較為適宜。 梨還有降低血壓、清熱鎮靜的作用。 梨含有豐富的糖分和維生素, 有保肝和幫助消化的作用。 但是,
因為梨性寒冷, 若孩子脾胃虛寒、消化不良, 則不宜多吃。

甘蔗有滋補清熱的作用, 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 作為清涼的補劑, 對于低血糖、大便干結、小便不利、反胃嘔吐、虛熱咳嗽和高熱煩渴等病癥有一定的療效。 勞累過度或饑餓頭暈的人, 只要吃上兩節甘蔗就會使精神重新振作起來。 但甘蔗性寒, 脾胃虛寒和胃腹疼痛的人不宜食用。

此外, 適于冬季吃的水果還有蘋果、桔子、香蕉、山楂等。 蘋果可生津止渴, 和脾止瀉;桔子可理氣開胃、消食化痰;香蕉清熱潤腸、降壓防痔;山楂可擴張血管、降低血脂、增強和調解心肌功能, 有防治冠狀動脈硬化的作用。

臘月里, 天氣變得越來越寒冷。 中醫養生學告訴我們, 應該多吃一些溫熱補益的食物來滋養五臟、扶正固本、培育元氣,

促使體內陽氣升發。 這樣, 不僅能使身體更強壯, 還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

根據食物中所含營養素的不同, 此時膳食應具有以下特點:

多吃主食, 適當吃點羊肉、鵪鶉和海參。 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稱為產熱營養素。 所以, 冬季我們要適當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攝入, 保證優質蛋白質的供應。 狗肉、羊肉、牛肉、雞肉、鹿肉、蝦、鴿、鵪鶉、海參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質及脂肪, 產熱量多, 中醫認為有益腎壯陽、溫中暖下、補氣生血的功能, 御寒效果最好。

怕冷與缺少鈣和鐵有關。 人怕冷與機體攝入某些礦物質較少有關。 如鈣在人體內含量的多少, 可直接影響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縮性和興奮性;血液中缺鐵是導致缺鐵性貧血的重要原因,

常表現為產熱量少、體溫低等。 因此, 補充富含鈣和鐵的食物可提高機體的御寒能力。 含鈣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豆制品、海帶、紫菜、貝殼、牡蠣、沙丁魚、蝦等;含鐵的食物則主要為動物血、蛋黃、豬肝、黃豆、芝麻、黑木耳和紅棗等。

海帶、紫菜可促進甲狀腺素分泌, 產生熱量。 人體的甲狀腺分泌物中有一種叫甲狀腺素, 它能加速體內很多組織細胞的氧化, 增加身體的產熱能力, 使基礎代謝率增強, 皮膚血液循環加快, 抗冷御寒, 而含碘的食物可以促進甲狀腺素分泌。 含碘豐富的食物是:海帶、紫菜、發菜、海蜇、菠菜、大白菜、玉米等。

動物肝臟、胡蘿卜可增加抗寒能力。 寒冷氣候使人體維生素代謝發生明顯變化。

增加攝入維生素A和維生素C, 可增強耐寒能力和對寒冷的適應力, 并對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 維生素A主要來自動物肝臟、胡蘿卜、深綠色蔬菜等, 維生素C則主要來自新鮮水果和蔬菜。

芝麻、葵花子能提供人體耐寒的必要元素。 寒冷天氣使人對體內蛋氨酸的需求量增大。 蛋氨酸可以通過轉移作用, 提供一系列適應寒冷所必需的甲基。 因此, 冬季應多攝取含蛋氨酸較多的食物。 如芝麻、葵花子、乳制品、酵母、葉類蔬菜等。

吃辣的可以祛寒。 辣椒中含有辣椒素, 生姜含有芳香性揮發油, 胡椒中含胡椒堿。 它們都屬于辛辣食品, 冬天多吃一些, 不僅可以增進食欲, 還能促進血液循環, 提高御寒能力。

常見疾病的冬季食療法

咽喉腫痛:嫩絲瓜搗爛擠汁, 頻頻含漱;或用醋加同量的水漱口也可減輕疼痛;或用一勺醬油漱口, 一分鐘左右吐出, 連續3至4次。

口長水泡:生嚼1至2瓣大蒜或蒜葉, 水泡便可漸漸消失。

咳嗽有痰:梨皮10克、甘草、竹葉各5克, 洗凈入鍋, 加水適量煎服。

口干舌燥:鴨梨20克, 杏仁12克, 百合15克, 枇杷果20克, 糯米50克, 蜂蜜少許, 把洗凈的百合、杏仁和糯米用大火煮到米粒開始膨脹, 米水融和時在換小火。 然后把梨去皮切成丁, 枇杷也切成小丁, 先放入枇杷丁, 稍稍攪拌, 再放入梨丁, 等粥熬好后, 再加點蜂蜜即可服用(百合杏仁枇杷粥)。

高血脂:在冬季服用黑芝麻糊, 對高血脂患者控制病情有利。

冠心病:取黑、白木耳各10克, 溫水泡發洗凈, 加水和冰糖少量,

蒸l小時后食用。

高血壓:可取黑木耳6克, 柿餅50克, 冰糖適量, 同煮爛食用, 有降低血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