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診治應該怎么做呢
《四診心法要訣》主要介紹望、聞、問、切四種診斷方法, 盡管內容簡要, 但涵義深刻, 尤其望診, 在兒科診斷中意義極大。 現取其在兒科中的應用, 以簡述之。
“色生于臟, 各命其部。 神藏于心, 外候在目。 光晦神短, 了了神足。 單失久病, 雙失即故。 ”
注曰:此以色合二目之神, 診病生死之法也。 32個字, 道出了權衡病情輕重的要領, 觀神色, 這對一名兒科醫生來說何其重要!
兒科難, 難就在診斷上。 緣于嬰兒神識未發, 口不能言, 兒童雖能言語, 但語之不詳, 言不達意, 語不足信, 往往需家長代訴, 故問診缺乏可靠性及確切性。 小兒就診時常恐懼啼哭、吵鬧不安,
小兒患病后容易發生轉化, 傳變迅速, 變化多端, 表現出“易虛易實, 易寒易熱”的病理特點, 在短瞬間出現神昏、抽搐等危急證候, 故權衡患兒病情的輕重, 亦即觀神色, 至關重要。 凡神志清楚, 雙目有神, 面色紅潤, 呼吸平穩, 反應靈敏者,
“形有強弱, 肉有脆堅, 強者難犯, 弱者易干, 肥食少痰, 最怕如綿。 瘦食多火, 著骨難全。 ”
注曰:此明形肉生死之診法也。 此句指出了醫生固然要認識每個疾病的現證, 善于分析病情的變化, 還必須從患者外形上辨別出體質的強弱, 如見筋骨堅強, 能食而肌肉豐肥結實者, 屬于體強少病, 即使生病, 亦較易痊愈, 古人稱之謂“壽相”;食少而肥者, 非強也, 乃為多痰之體;如見筋骨薄弱, 食少而形體瘦弱者, 屬于體弱多病, 古人稱之謂“夭相”;食多而瘦者, 非弱也, 乃為多火之體也;肥人按之如綿絮者,
小兒有其自身的生理病理特點, 并不是成人簡單的縮影, 如“嬰兒者, 其肉脆血少氣弱”、“臟臟柔弱, 易虛易實, 易寒易熱”、“五臟之中肝有余, 脾常不足, 腎常虛……心常有余而肺常不足”、“稚陽未充, 稚陰未長”等均指出小兒所特有的體質特點。 不同體質對疾病的發生、發展有不同的影響, 對藥物的耐受能力也不同。 《景岳全書·小兒則》有“其臟氣清靈, 隨撥隨應, 但能確得其本而撮取之, 則一藥可愈。 ”清代醫家吳鞠通《溫病條辨·解兒難》又言:“其用藥也, 稍呆則滯, 稍重則傷”, 指出小兒治療用藥應根據體質、年齡、病情等不同情況區別對待, 用藥得當、及時, 往往收效甚速;若用藥不及時、準確, 易變生它證;若用藥不審慎,
“望以觀色, 問以測情。 召醫至榻, 不盼不驚, 或告之痛, 并無苦容, 色脈皆和, 詐病欺蒙。 ”
注曰:此以色合問, 診病真偽之法也。 望色只可以知病之處, 非問不足以測病之情也。 ……若病者或告之痛, 醫視其面并無痛苦容狀, ……此乃詐病欺蒙醫士也。 指段指出四診合參, 以辨別病癥的真假有無。
“小兒無詐病”, 但具體問到哪兒不舒服, 又表達不清, 這種情況在臨床上很常見, 這時我們必需結合望診以辨別之。 以腹痛為例, 對于合作患兒, 一邊以手按壓患兒腹部, 一邊觀察其面部表情, 若有腹脹、腹壁緊張感等, 同時患兒呈現痛苦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