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燈盞細辛在臨床上的主要功效

作為一種傳統的中藥, 燈盞細辛可能不被大家熟知, 但是它的作用非常強大, 燈盞細辛也叫燈盞草、燈盞花, 不僅可以通過燈盞細辛調理疾病, 也可以與其他的藥材搭配起來, 做成功效齊全的藥膳, 人體通過燈盞細辛來調理會達到非常棒的功效, 瞭解燈盞細辛的功效, 助大家更加健康。

【別名】 燈盞花、短莖飛蓬、燈盞草

【來源】 菊科飛蓬屬植物 短葶飛蓬 Erigeron breviscapus (Vaniot) Hand.-Mazz., 以 全草 或 根 入藥。 秋季莖葉茂盛花開放時採收, 洗淨, 鮮用或曬乾。

【性味】 辛、微苦, 溫。

【功能主治】 散寒解表, 祛風除濕, 活絡止痛。 用於感冒頭痛, 牙痛, 胃痛, 風濕疼痛, 腦血管意外引起的癱瘓, 骨髓炎。

【用法用量】 3~5錢, 水煎服, 或研末蒸雞蛋吃, 或泡酒服。

以燈盞花為主, 結合其它中西醫療法, 治療高血壓腦溢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多發性神經炎、慢性蛛網膜炎等後遺癱瘓症, 有一定療效。 初步觀察31例, 臨床治癒36%, 顯著好轉42%,

好轉12%, 無效10%。 其中以腦溢血後遺癱瘓療效較好。 用法:㈠燈盞花14棵(約10克)蒸雞蛋1個, 或燉豬腳服, 每日1次。 ㈡燈盞花500棵(430克左右), 浸白酒(濃度不限)500毫升。 每次10毫升, 日服3次。 e燈盞花注射液4~6毫升, 每日或隔日穴位注射1次, 每穴1毫升(相當生藥0.5克)。 所用穴位為一般治癱穴, 如頭面部取頰車、地倉等, 上肢取肩箅、曲池、養老、合穀等, 下肢取環跳、足三裡、新伏兔、陽陵泉等。 治療過程中, 同時輔以維生素B1或B12、加蘭他敏、當歸注射液等穴位注射, 以及按摩推拿、新針等。

瞭解了燈盞細辛的強大功效後, 許多人會增加對此類中草藥的瞭解, 其實我們生活中常常接觸到中藥材, 只是大家不熟悉, 不知道它的功效罷了, 有時間建議大家多去瞭解, 因為通過中藥保健養生也是非常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