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看待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必須注重兩個方面:一是科學性,二個是時代性。
現在有的人過分強調古代的養生方法,其實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比如過分強調吃素,事實上并不是吃素就能把所有的病都吃沒了,人體還是需要合理的營養結構的。低膽固醇血癥和高膽固醇血癥都是有害健康的,甚至低膽固醇血癥對健康的危害更大,因為在我們的生命代謝過程中,許多基本物質,如維生素D3、性激素等,都是以膽固醇為原料合成出來的,并且近年來的科學研究發現,血液中適宜的膽固醇含量具有一定的“抗癌功能”。
從時代性來說,傳統中醫有許多過時的東西是應該更新的。中國古代有著深厚的養生文化,但許多養生方法都有它特殊的時代背景,就像人們說話有特殊的“語境”。一樣。比如在《三國演義》里漢代人講出了明朝后才有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就不合時宜。
古代養生阱究冬藏,就是冬天蟄伏,少動,少外出,不要出汗,不要洗澡。這與古時人們的食物有限、保暖不及密切相關。寒冷的冬天,萬物凋零,食物更少,少活動就少消耗,可以減少體力的支出;同時古代人的衣衫單薄,沒有現在這么講究,就是里面一件單衣,外面套一件大棉襖,多動、出汗,身體發涼,遇冷風一吹就容易感冒,感冒了又缺醫少藥,很多人的肺部就可能被感染,肺部感染再治療不好就容易死亡。同理,古人講冬天不能洗澡也是因為當時生活條件所限,天寒地凍。
取暖設施欠缺,洗澡極易感冒,感冒后治療不及時又容易得其他疾病……正如我們國家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前,人們洗澡就要上大澡堂子,一個月去一二次,那時人們穿的也沒現在這么齊全,里面一件單衣,外面套一件大棉襖,洗澡時稍不注意,著涼受風就容易感冒。
但現在的情況就大不相同了,勤洗澡、勤換衣是非常良好的衛生習慣。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以后,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有一類疾病較之建國初期明顯減少,如癰、瘡、腫、癤等感染性皮膚病幾乎絕跡了。這些都是講究個人衛生,勤洗澡、勤換衣帶來的好處。
所以我們還是要講究科學。有的人誤導老百姓:“冬天不要出汗,冬天不要洗澡”,結果許多人來問我,我說我們在繼承古人養生經驗和傳統的時候,一定要強調科學性。
另外,還有很多人在談養生保健時,過分強調中醫或西醫的絕對療效等。筆者認為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它們都有各自保健的特點,就看我們如何去利用,那種食古不化,照抄照搬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們在強調養生保健時,不論中醫知識,還是西醫知識,只要是對老百姓的健康有利的知識,就要把它們綜合利用起來,共同為中國老百姓的健康服務。
比如中醫看病講究藥物的偏盛偏衰,并用來糾正人體的偏盛偏衰。中老年人的身體也有偏盛偏衰,看病時大夫往往要辨別一下病人是需要補陰還是補陽。西醫講中老年人保健要注意補鈣,那是因為中老年人骨質疏松,容易出現骨關節病等退行性病變。上海醫學界最近有人經過調研認為,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60歲以上的人數已占到總人數的13%~14%。合理補鈣可以有效延緩中老年朋友骨質疏松、骨關節病變的發病速度,改善心腦血管功能,所以,我們的中老年朋友在補陰或補陽的同時,也可以補點鈣。
所以說中醫養生要摒棄一些過時的理論,要和現代醫學結合起來,把中醫和西醫結合起來。
在世界傳統文化中,只有中國有著非常完善的養生文化,祖先留給我們古老的養生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華兒女的一言一行,所以我們國家的衛生投入,雖然人均在世界排名為第114位,但是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卻幾乎接近世界上發達國家的水平,平均73歲,許多大城市已經接近80歲。這無疑是得益于中國老百姓根深蒂固的養生文化。
“福”“祿”“壽”這三個字是中國先人人生追求的最佳境界,但在這三者中,排在最后的、最美滿的結局是“壽”,這足以說明從古至今,中華兒女是多么熱愛健康,熱愛生命。
現在,在老百姓生活的一舉一動中都蘊涵著養生的道理。你看,在早晨的公園里,人們各自都在做著自己喜愛的運動,他們活力十足,怡然自得,在菜市場里,人們買菜不僅要葷素搭配,更要蔬菜水果的紅、黃、綠、紫、黑、白搭配,大家知道春天買點苦菜、薺菜,可以敗敗火、利利水;吃點大蔥、大蒜預防感冒,不上人群密集的地方去,以減少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的傳染;夏天喝點綠豆湯祛暑;天冷了,人們減少外出,即使出門也知道戴上帽子,系上圍巾,預防寒冷對心腦血管的刺激。
這些都是古人“春三月,晚臥早起……”“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優秀養生文化的延續,也是我們養生觀念不斷發展、不斷進步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