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五心煩熱 是指哪“五心”
中醫術語裡有一個名詞叫“五心煩熱”。 有的人去看中醫, 尤其是更年期的女性, 病歷本上往往會出現“五心煩熱”的字樣。 難不成一人有五個心嗎?“五心”到底指什麼?
五心是指什麼
在中醫學理論中, “五心”是指雙手心、雙足心以及胸口。 五心煩熱的典型表現包括心煩意亂、難以入睡, 且自我感覺手足心發熱不適。 這些人大多習慣睡覺的時候把手腳放在被子外面, 甚至要貼在牆上涼一涼才舒服。 雖然他們總嚷著手腳心冒熱氣, 但摸著溫度並不高, 這正是煩熱的特點, 這種燥熱心煩往往讓人難以入睡。
五心煩熱屬於中醫熱症的範疇, 中醫古籍《太平聖惠方·治骨蒸煩熱諸方》闡述其原因為陰氣不足, 陽氣有餘所致, 表現為陰虛火旺或血虛有熱以及火熱內鬱。
五心煩熱的病人以虛證為多, 屬虛實夾雜型, 陰虛火旺是最常見的病因, 多見於更年期女性。 隨著絕經的出現,
血虛有熱多見於產後婦女或者血液病的某個階段, 主要表現為乏力頭暈、面色蒼白、氣短不適、五心煩熱、舌質淡、脈細弱。 中醫認為, “肝藏血”“脾統血”, 血虛則無以推動全身的血液運行, 久之使氣機運行不暢, 氣鬱生熱。 治療當以養肝健脾、補益氣血為主, 可選當歸補血丸、十全大補丸, 配合適量清熱的藥物。 平時用黃芪、白扁豆、大棗、山藥等煮粥, 常食可補氣;傳統藥膳當歸生薑羊肉湯是補血的良方, 可適量食用。
火熱內鬱引起的五心煩熱屬於實證的一種表現, 這個時候, 病人就不只是虛了, 而是疲乏無力。 由於陽氣鬱結於脾胃, 故四肢困熱不適,
可見, 同樣都有“五心煩熱”的症狀表現, 但其內在病因病機還有不同, 所以, 要通過中醫辨證施治, 才能藥到病除。
常見五心煩熱的症治類型, 主要有以下幾種:
1、陰虛火旺型五心煩熱
病因:肺陰耗損, 或勞倦過度, 或肝陰虛, 肝膽火偏旺, 或房事不節, 腎精虧損。
症狀:五心煩熱, 午後尤甚, 常欲手握冷物, 臥時手腳喜伸被外, 遺精盜汗, 顴紅, 腰膝酸軟, 口燥咽幹, 舌質殷紅, 光剝少苔, 脈沉細數。
治法:養陰, 清熱, 除煩。
方藥:清骨散(《證治準繩》)鱉甲
地骨皮 知母 銀柴胡 青蒿 秦艽 胡黃連 甘草
2、血虛肝火型五心煩熱
病因:肝脾受損, 生血、藏血失職, 遂致血虛肝火偏盛。
症狀:午後兩手足心熱, 稍有煩勞則加重, 神疲身倦, 氣短懶言, 心悸怔忡, 飲食不香, 頭目眩暈, 舌質淡, 脈細弱或細澀。
治法:調肝理脾。
方藥:補肝湯(《醫宗金鑒》)
當歸 川芎 熟地 白芍 棗仁 木瓜 麥冬 甘草
3、邪伏陰分型五心煩熱病
因:外感失治、誤治, 餘邪留伏營陰。
症狀:兩手足心熱, 心煩不眠, 暮熱早涼, 熱退無汗, 能食形體消瘦, 舌紅少苔, 脈弦細略數。
治法:滋陰透邪。
方藥:青蒿鱉甲湯(《溫病條辨》)
鱉甲 青蒿 知母 生地 丹皮
4、火熱內鬱型五心煩熱
病因:樞機不利, 陽郁不達, 或外邪未解, 過用寒涼, 冰伏其邪, 或過食生冷, 抑遏胃陽, 不得泄越。
症狀:五心煩熱, 胸悶, 情志不舒, 急躁易怒, 頭脹, 口苦, 尿赤, 婦女則經行不暢, 舌紅苔黃, 脈沉數。
治法:升陽散火。
方藥:升陽散火湯(《醫宗金鑒》)
葛根 升麻 蔓荊子 白芍藥 防風 羌活 獨活 人參 柴胡 香附 炒僵蠶 川芎 甘草 生薑 大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