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中性粒細胞缺乏症的表現

中性粒細胞缺乏症指的是在血液裡面的中性粒細胞出現減少, 尤其是新生兒當中這種發病率是比較高的, 它的危害也比較大, 類型也會有所不同, 比如說如果是粒細胞中度減少, 這種情況有比較強的自限性, 如果是中性粒細胞明顯減少, 危害會比較大, 容易引起嚴重的化膿感染。

中性粒細胞缺乏症的表現

周圍血液白細胞計數低於4.0×109/L(4000/mm3)稱為白細胞減少症, 最常見是由中性粒細胞減少所致。 中性粒細胞絕對計數低於(1.8~2.0)×109/L(1800~2000/mm3)稱為粒細胞減少症;低於(0.5~1.0)×109/L(500~1000/mm3)稱為粒細胞缺乏症, 常伴有嚴重的難以控制的感染。 起病可急可緩。 患者發生感染的危險性與中性粒細胞計數減少的時間和減少的速率直接相關。

1.粒細胞中度減少

病程常短暫呈自限性, 起病緩者常呈慢性經過, 呈間歇發作, 由於機體有代償功能, 有些患者可不發生感染。 無明顯臨床症狀或有頭昏、乏力、低熱、咽喉炎、納差、體力減退等非特異性表現。

2.中性粒細胞明顯減少

多低至1.0×109/L以下, 甚至完全缺如時與一般的白細胞減少表現完全不同。 患者可突然畏寒、高熱、出汗、周身不適。 幾乎都在2~3天內發生嚴重感染。 其血象特點是中性粒細胞多在1.0×109/L以上, 並有單核細胞代償性增加,

但發生感染時單核細胞無論在趨化性或吞噬殺菌作用都比粒細胞緩慢, 故對嚴重的化膿感染很難起到應有的保護作用。 多併發肺部、泌尿道、皮膚、口腔黏膜和皮膚等部位的嚴重感染或敗血症, 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為最常見。 黏膜可有壞死性潰瘍。

3.由於介導炎症反應的粒細胞缺乏

感染時的體征和症狀通常不明顯;如嚴重的肺炎在胸片上僅見輕微浸潤, 亦無膿痰;嚴重的皮膚感染不致形成癤腫;腎盂腎炎不見膿尿等。 感染容易迅速播散, 進展為膿毒血症。 病死率甚高。 急性發病者常可找到病因, 如氨基比林類藥物或放射性損傷等。 停用藥物經搶救治療, 體溫恢復正常, 外周血白細胞數回升, 表示病情好轉。 如不及時控制感染, 可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