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
聲帶息肉的發病率是比較高的,
這和平時人們不注意聲帶的保護有著重要的關係,
平時如果說話過多,
總是扯著嗓子說話,
常常會導致慢性的炎症,
另外一些慢性咽喉炎也是誘發聲帶息肉的重要的原因,
通過手術的方法能夠得以去除,
但是要預防復發,
平時要加強預防和調養。
警惕聲帶息肉的危害一、阻礙正常呼吸聲帶息肉常為聲帶一側的單發或是多發,
含有蒂或是廣基,
有蒂者往往會伴隨著呼吸進行上下的移動。
如果產生的息肉過大,
會對呼吸道造成堵塞,
從而影響到正常的呼吸。
二、影響生活工作該病經常發生在需要經常用嗓的人身上,
在患上聲帶息肉之後,
患者會出現生意嘶啞的症狀,
輕則音色發生改變,
聲音變暗啞,
重則就是表現為聲音沙啞,
甚至還會造成失音,
對正常的生活以及工作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三、突發性的癌變跟據調查顯示,
從80年代以來,
由於引起聲帶息肉的性質有差別,
使得該疾病發生癌變的可能性也在不斷地增長中,
如果聲帶息肉的治療不及時,
很可能就會引發癌變。
聲帶息肉的術後三大保養原則一、禁聲時間:依照傳統習慣,術後囑患者禁聲1~2 周,也有人提出禁聲半個月。
但學者在實踐中發現,禁聲時間太長,再讓患者發聲時,往往患者只能發出耳語聲,有的甚至失聲,此時再糾正發聲相當困難。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禁聲期過長,導致了對大腦功能的反抑制,是一種“人為因素”造成的發聲心理障礙。
因此,現在主張除聲帶手術創面較廣的病例外,常規術後發聲處方為“三、四、七”,即術後三天禁聲,四天開始逐漸練聲,七天開始正常發聲,兩周後可從事正常工作,包括專職嗓音工作者如演員、播音員、教師等。
二、發聲音調:開始讓患者發聲時,醫生總是習慣于讓患者“小聲”或“低調”,但實踐已經證明,音調過低時,則需要額外的肌肉張力,以保持必要的聲帶長度和體積來調整音調,這樣做反而會加重聲帶的負擔,不利於創面的癒合和鬆軟。
基於上述原理,開始發聲時,要求患者保持正常音調和音強,但聲時不宜過長,循序漸進即可。
三、發聲矯治:術後約有20 %的患者仍有發聲障礙,表現為持續音啞,音調沉悶,有些演員音調上不去,有些教師講課時感到發聲疲勞等。
喉科檢查顯示原發病變已徹底切除,聲帶形態恢復正常,聲門閉合良好或稍有裂隙。
面對患者的渴求醫生會採取各種治療措施,諸如無止境的聲休、喉封、霧化、推拿、按摩以及中藥等,但收效甚微,此時醫生已感力不從心,束手無策,對此唯一正確的選擇是進行發聲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