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清上焦火的中成藥

中醫中上火的類型有很多, 我們常見上火主要是尿黃、喉嚨幹、牙齦出血等。 還有一種上火叫焦火, 既然是中醫中的概念, 採用中藥進行治療, 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所以這方面的藥物就是很多人很關心的事情。 那麼, 清上焦火的中成藥有哪些?下面咱們就來詳細看看吧。

焦火一般是指心肺的火旺的情況;頭昏、咽喉腫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熱症狀稱之為:上焦火。

敗上焦火用好多“花”

代表藥物:板藍根、蒲公英、菊花、紫花地丁、金銀花。

老中醫藥方:梔子, 蒲公英, 金銀花, 生地, 枸杞子。 必須多喝水。

上焦(心肺部位)有火, 多表現為咽喉疼痛、口幹、唇裂、目赤伴有乾咳。 小孩可表現為不肯吃飯, 煩躁不安, 甚至不願喝水, 自訴口腔疼痛。 遇到這種情況, 老人和小孩由於體虛, 可服用藥性緩和的玄麥甘桔湯, 即玄參、麥冬、甘草和桔梗。 年輕體壯者可在此基礎上, 加服清熱解毒的藥,

如板藍根、山豆根等。 小孩若眼屎多, 頭面部長紅色疹子, 可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穿心蓮、野菊花、金銀花、梔子等清熱解毒的藥。

頭昏、咽喉腫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熱症狀稱之為:上焦火。

脾胃虛弱導致氣血不足而運行不暢, 由於氣血不足。

肝藏血。 無法供養肝血, 因為肝血不足, 血屬陰, 陰虛導致陽盛, 所以肝火旺盛, 所以上焦熱, 由於脾胃虛弱。 脾臟生血虛, 氣血互化, 所以血虛引起氣虛, 氣虛則氣萬養的功能失調, 不能溫暖下焦導致下焦虛寒。

上焦火下焦寒從中醫角度來講是心腎不交引起的, 心在中醫屬於陽, 腎屬於陰, 正常的情況下, 心裡的陽氣下行到下焦來中和腎的陰氣, 腎的陰氣上升到上焦來中和心的陽氣, 這樣陰陽平衡, 人體處於健康的狀態, 而心腎不交, 則出現下焦陰氣過多, 出現怕冷, 上焦火氣較旺, 出現臉燙等症狀。

中醫把頭昏、咽喉腫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熱症狀叫“上焦火”, 把煩熱口渴、胃脘痛等中間部位的叫“中焦火”, 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叫“下焦火”。

又按臟腑開竅, 把目赤腫痛稱“肝火”, 鼻扇氣喘稱“肺火”, 口舌生瘡稱“心火”等等。 結合內在情況, 這些火還可統分“虛實”兩大類, 症狀重, 來勢猛的屬實火;症狀輕, 時間長並伴手足心熱、潮熱盜汗等的屬虛火。 這種分類為有關治療提供了依據。

治療“上火”要注意兩點:一是選用中藥,

而不盲目投用西藥。 因前者是調理全身以治本, 後者卻只能針對症狀治其標。 二是遵照中醫理論辨證施治。 如治“中焦火”宜投清胃散等, 治“心火”用導赤散等, 治“實火”用三黃片、牛黃解毒片等藥泄火, 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若見“火”就用三黃片之類, 有時並不奏效, 反而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