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分析
一.病因病理
病因有外感、內傷之分,
兩者均可導致血不循經,
溢於肌膚,
發為紫癜。
小兒形體不足,
氣血未充,
衛外功能不固,
易受外邪入侵,
熱伏血分,
內搏營血,
灼傷絡脈,
迫血妄行,
絡傷則血溢,
血不循經,
滲於脈外,
留於肌膚,
發為紫癜。
疾病反復,
則可陰血受損,
或心脾受損。
陰血受損測生內火,
陰虛火旺,
血隨火動,
傷及血絡,
血不循經,
溢於脈外而成紫癲。
心脾受損,
心生血,
脾統血,
心脾氣虛,
生血受礙,
統血失職,
血失所附,
不能循於脈內,
溢於脈外,
發為紫癜。
若病情遷延,
日久漸見脾腎之陽受損,
導致真氣虧損,
生血有礙,
二.診斷要點
1.起病前1~3周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皮膚、粘膜有瘀點、瘀斑或血腫, 一般不高出皮面。 可發生在任何部位, 但以下肢較多。 鼻衄、齒衄最多見, 嘔血、黑糞也有發生, 偶有血尿。
2.本病可分為急性型與慢性型。 急性型多見於年齡較小兒童, 在病前常有病毒感染史, 病程在6個月以內, 預後較成人良好;慢性型多見於較大兒童, 病前無明顯病毒感染史, 病程遷延數月至數年, 出血症狀較輕, 易反復發作。
3.化驗 血小板計數減少, 小於50X109/L時可見自發出血。 出血時間延長, 血塊收縮不良, 相關血小板抗體(PAlgG、PAIgM)及相關血清補體(PAC3)升高。 束臂試驗陽性。
三. 辯證分型
1.血熱妄行症狀:病前有外感風熱病史。 起病較急,
證候分析:見於急性型, 風熱之邪傷及營血, 熱毒內盛, 灼傷血絡, 血溢脈外, 故見紫癜。 衛分證未罷, 邪正交爭, 可見發熱, 面紅。 血隨火升, 上出清竅, 則為鼻衄、齒衄。 移熱下焦, 灼傷腎與膀胱, 則有小便出血。 舌紅苔黃、脈浮數, 均為血熱妄行之象。
2.皮膚散在瘀點瘀斑, 時發時止, 下肢尤甚, 可有鼻衄、齒衄, 低熱盜汗, 手足心熱, 心煩不寧, 口乾咽燥, 音質紅, 苔少乏津, 脈細數。
證候分析:多見於慢性型, 陰虛火旺, 血隨火動, 損傷血絡, 發為紫癜。 虛火上擾清竅, 損及粘膜血絡, 則可見鼻齒衄血。 陰津虛虧, 虛火內擾, 故見低熱盜汗, 手足心熱, 心煩口乾等。
3.氣不攝血症狀:紫癜反復出現, 瘀點瘀斑色澤較淡, 病程較長, 面色萎黃, 神疲乏力, 納呆食少, 頭暈心悸, 舌淡紅, 苔薄白, 脈細弱。
證候分析:多見於慢性型, 病程較長, 心脾氣虛, 生血統血失職, 血不循經, 溢於脈外, 發為紫癜。 氣虛則神疲乏力, 納呆食少;血虛則面色萎黃, 頭暈心悸。
舌淡紅苔薄, 脈細弱, 均為氣不攝血之象。
4.脾腎陽虛症狀:紫癜色暗, 下肢較多, 有鼻衄、齒衄, 形寒肢冷, 面色?s白少華, 頭暈神疲, 納少便溏, 舌質淡, 舌苔薄白, 脈沉細。
證候分析:常見於慢性型, 日久脾腎陽虛, 氣血不足, 統血失司, 血滲於脈外, 故紫癜色暗。 陽虛之證測有形寒肢冷, 面(白光)少華, 頭暈神疲。 脾陽虛, 運化失職, 則納少便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