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注意要防四類“神經病”
“在那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有一群廣州人, 他們一時穿毛衣, 他們一時穿雨衣……”立春以來, 廣州天氣正如網友創作的這首充滿調侃意味的改編《藍精靈之歌》, 乍暖還寒, 潮濕多雨, 時常讓身體每個毛孔都透著不舒服。
神經科專家指出, 這種天氣容易誘發四類神經系統疾病, 尤以病毒性腦膜炎、多發性硬化、重症肌無力等為代表。 青壯年比其他人群更容易中招, 加上它們經常發 生在感冒發燒之後, 患者經常因誤診或拖延救治而錯失最佳治療機會。 專家提醒, 春季要重視養心神, 提高免疫力, 別讓身體發“神經”。
專家析因
潮濕天過勞人神經系統變“脆弱”
“幾乎每年春節之後, 門診接到的四類病人都會明顯增多。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神經科主任陸正齊說, 這四類疾病分別是病毒性腦膜炎等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 疾病, 多發性硬化等中樞神經系統炎性脫髓鞘疾病, 以格林巴厘綜合症為代表的周圍神經系統炎性脫髓鞘疾病以及重症肌無力等神經肌肉接頭疾病。
春天多發神經病與天氣有莫大關係。 “潮濕多雨的天氣給病原孳生創造了理想環境, 病毒性腦膜炎等感染性疾病就容易出現。 ”陸正齊說, 季節更替時人們往往感 覺不適, 加上受所謂的“春節疲勞綜合征”影響, 人體免疫力低下, 往往也是免疫性疾病高發的時期,
好發人群
主要侵襲兒童、青年、青壯年
陸正齊分析, 從侵襲人群方面看, 感染性疾病主要侵襲兒童和青年, 中樞性神經系統病變主要侵襲青壯年, 而周圍神經系統疾病和肌肉疾病, 各個人群都有可能中 招。 “中青年人士要特別注意。 因為這個群體常常不太重視保健, 又常因工作和遊樂而過勞, 給病原以可乘之機。 ”他說, 發病後, 中青年患者往往不能儘快就醫, 或希望通過治療, 讓自己儘快回到患病前的狀態。 實際上, 儘管如今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已取得很大進步, 但許多疾病尤其是免疫性神經系統疾病,
陸正齊說, 除了感染性疾病, 大多數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需要一個長期過程, 及時察覺疾病的早期信號, 越早進行干預, 越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專家提醒
別過勞預防感冒讓心“放晴”
陸正齊特別提醒, 一旦出現神經系統疾病症狀, 要儘快進行規範治療, 以降低神經系統的損害, 傳統醫藥治療雖有免疫調節作用, 但只能作為輔助, 不能取代西藥治療, 尤其是在急性發作期。
從預防的角度來說, 陸正齊建議, 中青年要特別注意加強體育鍛煉, 避免熬夜、過勞。 春季飲食宜清淡,
四類易發“神經病”
感染性疾病
發熱頭痛有細微差別
1.感染性疾病:最常見的有病毒性腦炎、結核性腦膜炎、化膿性腦膜炎和隱球菌性腦膜炎。 春天是感冒發熱的高發期, 而感染性神經系統疾病往往出現在感冒發 熱之後。 “常見感染性神經疾病都會表現為頭痛、發熱、抽筋、昏迷, ”陸正齊指出, 嚴重時可致死,
如果高熱40攝氏度持續五天, 出現頭痛、抽筋、意識障礙等症狀, 很可能是病毒性腦膜炎的表現。 如果發熱五天以上、一個月之內, 出現頭痛、嘔吐等症狀, 則有可能是隱球菌性腦膜炎的表現。 如果低燒五天以上, 出現盜汗、消廋、納差, 則有可能為結核性腦膜炎。
神經系統炎性脫髓鞘疾病:
頻繁復發可致病情加重
2.中樞性神經系統炎性脫髓鞘疾病:主要有視神經脊髓炎、多發性硬化等, 多表現為反復發作的神經功能受損和漸進式致殘。 多發性硬化最常見的表現是視覺障 礙、感覺障礙和運動障礙, 有些患者從手指開始逐漸身體麻木、眩暈甚至小便失禁, 有的視力下降, 有的走路一瘸一拐, 表現很像中風。
視神經脊髓炎也屬於中樞性神經系統炎性脫髓鞘疾病, 患者可以在幾天之內單眼或雙眼失明, 同時或先後出現截癱, 症狀與多發性硬化較為相似, 但比多發性硬化復發率高、致殘率高, 女性更多見, 發病年齡平均39歲。
陸正齊指出, 中樞性神經系統炎性脫髓鞘疾病常侵襲青少年以及中青年, 需要進行長期治療, 在急性發病期需要進行大劑量激素衝擊治療, 症狀好轉後, 康復期仍 需採用長期的藥物控制, 否則很快會復發,且頻繁復發將導致病情不斷加重。還要注意的是,長期患病常引發焦慮、憂鬱、躁狂等精神症狀,患者自殺率較高。
3.周圍神經系統炎性脫髓鞘疾病:主要有格林巴厘綜合症。通常患者會先出現腹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在五天到一個月內,從下肢開始出現對稱分佈的癱軟無力,且症狀逐漸向上蔓延,有些病人最終出現吞咽和呼吸困難。
該病在起病之初容易被錯當成普通呼吸道感染進行治療,有病人甚至上了呼吸機後才發現是神經系統病變。對該病常規方案是採用大劑量丙種球蛋白進行衝擊治療。
神經肌肉接頭疾病:
四肢無力、吞咽困難、呼吸困難
4.神經肌肉接頭病變:以重症肌無力為代表。重症肌無力的突出特點是眼瞼下垂、重影,隨著病情的進展,會出現吞咽、喝水困難,四肢無力,最終出現呼吸困 難和四肢癱瘓。患者出現的四肢無力具有波動性,即“早輕晚重、運動後加重”。如今,重症肌無力的治療取得很大進步,病人可以長期生存。陸正齊指出,該病可 侵襲各個年齡段,但老人往往由其他疾病引發,例如得了胸腺瘤後出現重症肌無力,而中青年患者多屬於原發性疾病。
否則很快會復發,且頻繁復發將導致病情不斷加重。還要注意的是,長期患病常引發焦慮、憂鬱、躁狂等精神症狀,患者自殺率較高。3.周圍神經系統炎性脫髓鞘疾病:主要有格林巴厘綜合症。通常患者會先出現腹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在五天到一個月內,從下肢開始出現對稱分佈的癱軟無力,且症狀逐漸向上蔓延,有些病人最終出現吞咽和呼吸困難。
該病在起病之初容易被錯當成普通呼吸道感染進行治療,有病人甚至上了呼吸機後才發現是神經系統病變。對該病常規方案是採用大劑量丙種球蛋白進行衝擊治療。
神經肌肉接頭疾病:
四肢無力、吞咽困難、呼吸困難
4.神經肌肉接頭病變:以重症肌無力為代表。重症肌無力的突出特點是眼瞼下垂、重影,隨著病情的進展,會出現吞咽、喝水困難,四肢無力,最終出現呼吸困 難和四肢癱瘓。患者出現的四肢無力具有波動性,即“早輕晚重、運動後加重”。如今,重症肌無力的治療取得很大進步,病人可以長期生存。陸正齊指出,該病可 侵襲各個年齡段,但老人往往由其他疾病引發,例如得了胸腺瘤後出現重症肌無力,而中青年患者多屬於原發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