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尋常疣和扁平疣的區別

尋常疣和扁平疣是常見的疾病, 尋常疣經常會發生在手指, 手背等逐步邊緣地帶, 一般在發病的階段會表現出皮膚呈大面積虧損, 扁平疣則是會出現在很多青少年的身上, 成年人也比較常見, 會導致皮膚表面出現一些橢圓形扁豆大小的凹凸部分。

尋常疣症狀體征1.好發部位 多見於手指、手背、足緣等處。 亦可發生於身體表面的任何部位, 甚至鼻孔、舌面、耳道內、唇內側、瞼緣, 廣泛者可累及四肢大部分。

2.臨床症狀

(1)一般表現:病變初期, 表現為硬固、突出皮面的小丘疹, 呈灰黃、灰白、黃褐或淡黃色, 表面粗糙角化。 數目不定。 初起多為1個, 以後可增多至數個或數十個不等。 隨病程進展, 皮損可增大呈斑片狀(圖1)。

(2)甲周疣和甲下疣:發生在指(趾)甲周或甲下的尋常疣稱為甲周疣(periungual wart)或甲下疣(subungual wart)。 其根部常位於甲廓內, 表現為單純性角化, 待侵及皮膚時, 才出現典型的贅疣狀損害。

若向甲下蔓延、使甲掀起, 破壞甲的生長, 易致裂口、疼痛及繼發感染。

(3)特殊類型

絲狀疣(verruea filiformis):好發於眼瞼、頸、頦部等處, 為單個細軟的絲狀突起, 長度一般不超過1 cm左右, 正常皮色或棕灰色。 一般無自覺症狀。

扁平疣症狀體征好發于兒童青少年, 亦常見於成人。
常對稱性發於顏面(頰、顳、額、頦部)、手背及前臂等部。 表現為正常膚色或淡褐色帽針頭至扁豆大小的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扁平丘疹, 表面光滑, 質硬, 散在或密集, 亦可融合成小片狀, 可因抓痕呈串珠樣排列(同形反應)(圖1~3)。 無自覺症狀, 常在消退前出現瘙癢。 病程緩慢, 可持續3~4年不愈, 有自限性, 1~2年可自愈。

用藥治療對數目較多, 經久不愈者可口服烏羅托品, 0.3~0.6g/次, 3次/d, 或氧化鎂, 0.5g/次, 3次/d, 可試用α、γ-干擾素、聚肌胞、土貝母等肌肉注射。 局部可外用0.5%酞丁安擦劑、干擾素α-2b塗膜劑、1%噴昔洛韋霜、0.025%維A酸(維甲酸)霜等。 顏面部慎用鐳射、冷凍治療, 也不用腐蝕性強的藥物, 以防色沉斑、瘢痕形成, 影響美容。 手背部可選用各種物理療法(同尋常疣)。

中醫療法:參照尋常疣。

局部治療:中醫外治可用紫藍方(見尋常疣全身療法)酒浸外搽或用雄黃解毒散15g加入百部酒60m1外用。 亦可用黑色拔膏棍, 加溫外貼, 5~6天換1次, 或用鴉膽子仁搗碎外敷(注意保護周圍皮膚), 亦可用木賊、香附、板藍根、山豆根各30g, 煎水泡洗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