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什么叫脾胃虛寒

人體五臟六腑應該保持絕對的陰陽平衡, 才能夠促進五臟六腑處于一種正常的運行狀態。 當人的五臟六腑的陰氣大于陽氣的時候, 就會出現脾胃虛寒這一問題。 脾胃虛寒是中醫學上的一個特有術語, 所以沒有具有中醫相關知識的人都不太了解脾胃虛寒。 接下來的文章就來一起了解到脾胃虛寒的知識。

脾胃虛寒, 為中醫名詞術語。 是指脾胃陽氣虛衰, 陰寒內盛所表現的證候。 包括脾陽虛和胃陽虛(亦有認為單指脾陽虛), 多因飲食失調、過食生冷、勞倦過度、或久病或憂思傷脾等所致。 脾陽虛證可見納呆腹脹、脘腹痛而喜溫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溫、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腫、畏寒喜暖、小便清長或不利、婦女白帶清稀而多, 舌淡胖嫩, 舌苔白潤, 脈沉遲等。 胃陽虛常因天氣變冷、感寒食冷品而引發疼痛, 疼痛時伴有胃部寒涼感, 得溫癥狀減輕。 胃痛隱隱,

綿綿不休, 冷痛不適, 喜溫喜按, 空腹痛甚, 得食則緩, 勞累或食冷或受涼后疼痛發作或加重, 泛吐清水, 食少, 神疲乏力, 手足不溫, 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 脈虛弱。 胃陽虛證以胃失和降癥狀及陽虛證表現為辨證要點, 脾陽虛證則以脾虛失運見癥和虛寒證表現為辨證要點。

臨床表現

胃痛隱隱, 綿綿不休, 冷痛不適, 喜溫喜按, 空腹痛甚, 得食則緩, 勞累或食冷或受涼后疼痛發作或加重, 泛吐清水, 食少, 神疲乏力, 手足不溫, 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 脈虛弱。

若以脾陽虛衰證候為主時可見:腹脹納少, 腹滿時減, 腹痛喜溫喜按, 口泛清水, 大便溏薄清稀, 四肢不溫, 或肢體困重, 或周身浮腫, 小便不利, 或白帶量多質稀, 小腹下墜, 腰腹酸沉。 舌淡胖, 苔白滑, 脈沉遲無力。

脾胃虛寒證, 以脾失健運和寒象表現為辨證要點。 脾陽不足, 運化失健, 則腹脹納少;陽虛陰盛, 寒從中生, 寒凝氣滯, 故腹痛喜溫喜按;陰寒之氣內盛, 水濕不化, 見口泛清水, 大便溏泄, 甚則完谷不化, 小便不利, 水腫。 婦女帶下清稀、腰腹酸沉, 屬寒濕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