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疣狀型胃炎中醫治療

我們都知道胃炎是一種特別容易發作的疾病, 即使治好之後也比較容易反復, 所以一些人在治療胃炎的時候就會採取中醫的治療方法, 伴隨著按摩針灸外加中藥調理, 這樣就能夠使疾病在短時間內快速好起來, 而且中藥調理對身體的傷害還比較小, 那麼疣狀型胃炎中醫是怎麼治療的呢?

1 基本簡介

疣狀胃炎又稱痘皰狀胃炎或慢性糜爛性胃炎, 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慢性胃炎。 其特點是再發生或持續性胃多發性糜爛, 原因不明。 糜爛呈特徵性的疣狀, 多數分佈于幽門腺區和移行區範圍, 少數可見於整個胃。 其病灶呈圓形或橢圓形, 直徑大多小於10毫米, 高約2毫米, 亦有呈條狀的, 多數隆起中央有陷糜爛, 色淡紅或覆有黃色薄膜。 胃鏡下見到多數同質性疣狀病損的典型病例, 診斷一般並不困難, 但如遇到單個或兩個呈不規則隆起的病損時,

須與II型早期胃癌, 息肉, 假性淋巴瘤相鑒別。 另外, 淺表性胃竇胃炎也可出現糜爛, 一般為平坦型糜爛, 但也可呈隆起型糜爛, 此時與本病鑒別有一定困難。 不過, 一般淺表性胃竇炎常有膽汁返流, 幽門螺桿菌感染, 或服用過非甾炎的消炎鎮痛藥, 且糜爛灶數量少。 一般數天, 數周至3個月可消退。 對疣狀胃炎的診斷, 主要依賴內鏡檢查。 本病與目前已知的慢性胃炎的原因無關, 較早研究認為是過敏機制, 自然病程較長, 各個個體各不相同, 有的幾個月消退, 有的持續多年, 無有效治療方案, 如有臨床症狀, 可按消化性潰瘍治療。

2 臨床特點

疣狀胃炎多見於30-60歲, 男性多見。 其病程較長, 有的幾個有內自行消退(未成熟型), 有的可持續多年(成熟型), 少數發生惡變。 臨床上檢出的疣狀胃炎有明顯的上消化道症狀, 多為上腹痛, 其次為反酸、腹脹、食欲低下、噁心、嘔吐、上消化道出血及體重下降等。 體征主要為上腹壓痛, 少數患者有消瘦及貧血。

3 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沒有特異性。 有上腹痛, 以隱痛, 脹痛多見無規律性。 其次是上腹脹, 暖氣, 泛酸。 有三分之一病例有上消化道出血(表現嘔血、黑便)。 少數病例可無症狀。 雖然形態學和組織學上有獨特改變, 但臨床表現和普通型慢性胃炎無區別。 經過治療或除掉病因, 則病變可消退。 少數病變發展到腸上皮化生階段,

則丘狀隆起不易消退, 但預後仍然良好。

其特點是再發性或持續性胃黏膜多發性疣狀隆起病灶, 圓形或不規則形, 多數散佈于胃竇部, 也可見於胃體部, 有時沿皺襞連成串珠樣, 亦可為胃竇孤立的單個隆起或少數幾個病灶, 直徑約5~10毫米, 高約2~3毫米, 活動期常見隆起中央糜爛、凹陷, 可有血痂、污穢苔覆蓋其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