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豆豉的功效與作用

文章導讀

大多數人在生病了以後, 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到醫院進行就診, 覺得這樣效果是最直接見效最快的方法, 在常規的治療中有些朋友又害怕西藥給我們帶來的副作用, 所以都會傾向於中藥治療, 豆豉是不僅可以食用還有很好的入藥功效, 下面, 我們一起來瞭解下豆豉的功效與作用。

可能很多朋友對豆豉這類食物並不是很陌生, 但是對於豆豉這類藥材就知之甚少了, 更別說豆豉的功效與作用都瞭解多少了, 經過試驗研究我們得出的結論, 豆豉還可以健胃且消食。 下面就給大家羅列一些豆豉的功效與作用:

1.發汗解表:

豆豉辛散苦泄性寒, 入肺經, 具有疏散宣透之性, 既能透散表邪, 又以能宣散鬱熱, 發汗之力頗為平穩, 有發汗不傷陰之說。 《名醫別錄》曰:“主傷寒頭痛寒熱, 瘴氣惡毒。 ”常用治外感初起, 症見惡寒發熱, 無汗, 頭痛鼻塞等證。

2.宣鬱除煩:豆豉既能透散外邪, 又能宣散肺胃之鬱熱。 《珍珠囊》曰:“去心中懊儂, 傷寒頭痛, 煩燥。 ”故有宣鬱除煩之功效。 如張仲景《傷寒論》梔子豉湯, 選用本品, 治發熱, 虛煩不得眠, 胸悶不舒, 或心中懊儂, 舌紅苔黃脈稍數。 此乃外感熱病誤治, 邪熱留於胸膈, 擾及胃腑所致。 用淡豆豉, 清宣鬱火, 則氣機自然通暢, 其症自會迎刃而解。

3.和胃消食:豆豉辛開苦降, 寒能清熱, 入胃經, 則能和胃消食。 若症見脘腹飽脹, 暖氣酸腐, 不能食, 大便不調, 甚至黃疸, 痞塊, 膨脹, 脈滑而緊盛。 此乃氣機不利, 食滯不消所致。 可選用本, 宣鬱利氣, 和胃消食。 使氣機得通, 飲食得消, 則諸證自除。

4.清熱止痢:本品性寒能清熱。 《藥性論》載:“治血痢腹痛”。 而《范汪方》豉薤湯, 則用本晶治傷寒暴下及滯痢腹痛。

故本品有清熱止痢之功效。 若症見大便次數增多而量少, 腹痛, 裡急後重, 下粘液及膿血樣大便。 此乃外受濕熱疫毒之氣, 內傷飲食生冷, 積滯於腸中所致。 可用本品清熱止痢。

5.安胎:《會約醫鏡》曰:淡豆豉“安胎孕。 ”本品性寒味甘, 寒能清熱, 甘寒則益陰。 對於素體陽盛, 或七情鬱結化熱, 或外感邪熱, 或陰虛生熱, 熱擾沖任, 損傷胎氣, 以致胎動不安, 症見妊娠期下血, 色鮮紅, 或腰腹墜脹作痛, 心煩不安, 手心煩熱, 口乾咽燥, 舌質紅, 苔黃而幹, 脈滑數。 可選用本品, 滋陰清熱, 涼血安胎。

6.解毒:豆豉味甘, 甘能解毒。 《名醫別錄》曰:“主瘴氣惡毒。 ”《日華子本草》曰:“治中毒藥”。 《本經逢原》則曰:“治誤食鳥獸肝中毒。 ”故本品有解毒之功。 可用治山嵐瘴氣惡毒,

食物中毒, 丹毒, 及上瘡痛爛等證。 如姚和眾選用本品“治小兒丹毒破作瘡, 黃水出。 ”《藥性論》則用本品, “治上瘡痛爛。 ”

鑒別:應用豆豉, 大豆卷, 清水豆卷, 三者均能解表;但淡豆豉用於風熱在氣分之發熱, 大豆卷用於風寒在肌表之發熱, 清水豆卷用於濕熱所蘊結之發熱。 用法用量:內服:6—12克, 煎湯;或入丸劑。 外用:搗敷或炒焦研來調敷。

以上就是營養學專家為我們詳細分析的豆豉的功效與作用, 另外, 值得注意的是, 中藥最重要的就是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具體開處方, 這樣才有明顯的療效, 豆豉最為一種藥材道理也是一樣的, 所以, 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