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要是你的孩子得了病怎么辦?

由于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 尤顯使兒科望診重要性。 《醫宗金鑒·幼科心法要訣》曰:“兒科自古最為難, 毫厘之差千里衍, 氣血未充難據脈, 神識未發不知言, 惟憑面色識因病, 再向三關診寒熱……”小兒發育尚未成熟, 氣血未充, 加之就診時常啼哭叫擾, 影響氣息和脈象, 難以聞診和脈診;又因精神意識發育未完善, 不能表達病情, 故主要憑醫生觀察面色來了解疾病的轉歸。

歷代兒科醫家均注重望診。 尤其重視望神、望形態、望面部五色、望苗竅及望指紋。 面部是十二經總匯之所, 五臟變化可從面部相應的五部、五色表現出來。

如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創立五臟證治法則, 重視面部望診即面上證與目內證。 曾世榮在其《活幼口議》亦云:“凡理嬰孩先看面部, 定氣察色最為要也。 良由內有疾而形于外, 是以本位與地位一體。 ”望診要“精觀形氣”、“細察盈虧”。 望診應注意觀察小兒面部氣色和精神狀態兩個方面。

《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先將五色匹配五臟, 指出“肝青心赤, 脾臟色黃, 肺白腎黑, 五臟之常。 ”并利用五行生克關系來判斷疾病的輕重。 變色大要, 生克順逆, 指出:五行五色, 黑復生青, 如環常德。 正色正病, 為病多順。 病色交錯, 為病多逆。 母乘子順, 子乘母逆。 相克逆兇, 相生順吉。 認為面部望診不但同臟腑有關, 而且面色同樣也存在著相生與相克的關系。

青赤兼化, 赤黃合一, 黃白淡黃, 黑青深碧, 白黑淡黑, 為相生的關系。 白青淺碧, 赤白化紅, 青黃變綠, 黑赤紫成, 黑黃黧立, 為相克的關系。 面部的氣色, 可根據五行生克, 來判斷病變的輕重順逆, 一般五部五色為相生關系的為順, 預后較好;為相克關系的為逆, 預后較差。 其生克關系在臨床有較高的診斷價值。 如小兒腎病, 五行屬水, 若出現面色微黑, 則疾病預后較好;若疾病過程中出現了白色, 金水相生, 即使此時患兒呈現高度浮腫, 甚至神昏抽搐, 但經過一定的治療, 也可以取得很好的預后, 為相生之吉;相反若患兒面頰萎黃, 為兇中之逆, 即使目前一般情況良好, 因土克水, 也可能出現頻繁抽搐, 有腎功能急劇惡化的可能。
《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還區別主氣、客氣, 分析疾病的轉歸及預后。 其中有“臟色為主, 時色為客。 春青夏赤, 秋白冬黑, 長夏四季, 色黃常則, 客勝主善, 主勝客惡。 ”不同的體質有不同的主色, 可能一生都難以改變。 而客氣為四時之氣, 隨春夏秋冬不同, 符合春青夏赤, 秋白冬黑, 長夏色黃的規律。 一般而言, 客氣勝主氣提示預后良好, 主氣勝客氣提示預后較差。 常人以客氣為主要, 若肝病的患兒在冬季面部出現青色, 表示主勝客氣, 提示預后不佳。

《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根據五色與面部臟腑部位相互結合, 來指導疾病的診斷。 黃赤風熱, 青白主寒, 青黑為痛, 甚則痹攣。 恍白脫血, 微黑水寒, 萎黃諸虛, 顴赤勞纏。 其《幼科心法要訣》詳細分析兒科的具體情況。

如天庭部位出現了青色, 是將要發生驚風的表現;紅色是內熱證的表現;黑色則因水克火, 則可能預后不良。 太陽部位出現青色也是驚風的證候, 若青色蔓延至耳廓, 則病屬惡候, 病勢兇險。 眉下的風池和眼下的氣池部位出現了青色多為驚風;若出現了紫色, 則為嘔吐。 鼻頭出現紅色為脾胃積熱, 若出現黑色則屬重癥。 左腮發紅多肝經有熱, 右腮紅赤多為肺經痰熱。 承漿部位出現青色主驚風, 現黃色主脾濕嘔吐, 現黑色多為反復抽搐之慢驚風。

《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還根據色澤的榮夭, 對疾病的新舊、預后作出了判斷。 根據脈色相生、相克的原理推斷疾病的預后。 可以說, 該要訣準確而詳盡地闡述了中醫望診的內容,

具有較高的指導臨床價值, 值得反復研讀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