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名醫是如何看待氣功的?
漢唐年間,
氣功在醫務界頗為盛行。
當時的名醫如華佗、葛洪、陶弘景、巢元方、孫思邈等都是精于氣功的大師。
他們在氣功健身的實踐和文獻的整理上都有重大的貢獻。
宋、遼、金、元四朝,
戰爭頻繁,
社會動盪,
百病叢生,
急需解決疾病的治療是當時醫學界面臨的最迫切問題。
所以,
氣功雖已不象漢唐時期那麼盛行,
但並沒有被排斥在醫界正宗之外。
金元時期醫學界四大名醫之一、寒涼派代表人劉完素在他的《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就有氣功養生的記載:“吹噓呼吸,
吐故呐新……此皆修真之要也”。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也認為:“夜半收心靜坐少時,
此生髮周身血氣之大要也”。
他還主張“安於淡泊,
少思寡顧。
省語以養氣,
不妄作勞以養形,
虛心以維神”。
另外,
攻下派的張子和也將導引吐呐列為治病方法之一。
明至清末,
氣功在醫學界更受重視,
氣功養生的著述也較多。
明代名醫張景岳在《類經》一書裡,
對氣功有正確的評價,
並且涉及了氣功和藥物的長短所在。
他說:“……雖軒歧之教,
初未嘗廢恬淡虛無,
呼吸精氣之說,
然而緩急之宜,
各有所用,
若於無事之時,
因其固有而存之養之,
亦是為卻病延年之助,
此修養之道,
而能及其妙者,
固不可不知也。
至於疾病既成,
營衛既亂,
欲舍醫藥,
而望其可除,
無可複,
則無是理也”。
對氣功的具體做法,
張氏認為“其下乎功夫惟《蔣氏調氣篇》、《蘇氏養生訣》、《李真人長生十六訣》皆得其法,
足為入門之階。
” 宋代的《聖濟總錄》載有“以意氣攻病法”,
曰:“其有宿患,
但用意並氣,
法之患處,
不過三五日,
必愈。
若四肢有患,
亦可想氣以攻之,
其病隨散。
”這種療法,
清代醫家稱為“運氣法”。
清代名醫張志聰對“運氣法”深有體驗,
他曾用此法攻除自身的癰毒。
此外,
明清醫家如李士材、龔廷賢、龔居中、李時珍、沈金螯等對氣功療法均有論述,
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