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魚的好處 吃魚吃那個部位最營養
吃魚的好處, 我們從小就知道, 吃魚可以變得更聰明。 我們的都把魚肉稱之為腦白金, 不但魚肉的味道受到博愛, 多吃更是可以為我們的大腦充電, 讓我們更有精力去工作學習。 魚, 大家都喜歡吃。 魚肉不但營養豐富, 而且容易消化。 但是大家對魚的營養又瞭解多少呢?魚的哪個部位又最有營養呢?下面我們就來瞭解一下。
魚肉吃多了對身體也不好
我們一直把蛋白質看成生命的關鍵物質!的卻如此, 人如果離開蛋白質就是營養缺乏, 但是, 現代人走到了另一端, 過度高蛋白質物可能是短命的根源。
科學家已經證明, 減少卡路里的攝入量對健康和長壽都非常有利, 將卡路里的攝入量減少30%, 能夠使罹患心臟病或者癌症的風險減少一半並且讓壽命增加三分之一。 但是, 科學家通過一系列針對果蠅的新研究發現, 果蠅長壽的關鍵在於減少特定蛋白質蛋氨酸的攝入量而不是減少卡路里的總量。
倫敦大學學院健康衰老研究所的馬修·派珀表示, 人類基因數量是果蠅的四倍之多, 但是, 人類和果蠅的某些基因具有相同的生物學功能, 關於果蠅的很多發現都適用於人類。
其實, 健康在於營養的均衡, 任何偏食都會造成健康受損, 即使對於營養價值再高的食物也是如此。 最近很多體檢有問題的成功人士都有吃“上等食品”鮑魚撈飯的經歷, 有的人甚至每天都吃, 這些人血脂都異常, 原來所謂“上等食物”是自殺食物而已。 所以, 飲食健康的關鍵是:雜食、均衡、合理。
1、吃營養:魚肉、魚腦
魚肉中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 易消化吸收;脂肪含量低,
魚腦中富含俗稱“腦黃金”的多不飽和脂肪酸DHA, 還有磷脂類物質, 有助於嬰兒大腦發育, 對輔助治療老年癡呆症也有一定作用。 但魚腦膽固醇含量較高, 應控制食量。
2、吃美容、吃口感:魚鰾(魚肚)
魚鰾中含有生物大分子膠原蛋白質, 有改善組織營養狀況, 促進生長發育, 延緩皮膚衰老的效能。 食用魚肚在1600多年前的《齊民要術》中就有記載, 稱其與燕窩、魚翅齊名,
海水魚的魚鰾壁較厚, 通常製成幹品, 稱為魚肚。 魚肚製成的菜肴口感滑潤、細膩, 有濃厚感。
魚肚在食用前, 必須提前泡發, 其方法有油發和水法兩種。 質厚的魚肚兩種發法皆可, 質薄的魚肚油發較好。 油要保持低溫, 當魚肚炸到手一折就斷, 斷面如海綿狀時, 就可撈出。 倒入開水, 使其浸發回軟、擠去水分, 根據需要切成不同形狀, 再用溫水漂去油質、洗淨後即可做菜。
3、吃新奇、吃情趣:魚鱗、魚眼、魚唇
魚鱗含膽鹼, 可增強記憶力。 它還含有多種不飽和脂肪酸, 對防治動脈硬化、高血壓及心臟病都有一定作用, 可做成魚鱗凍食用。 此外, 陳舜勝表示, 鰣魚和鰳魚的魚鱗中含有一定脂質和鮮味成分,
魚唇多以鱘魚、鯊魚、鰩魚上唇部的皮及連帶組織幹制而成, 主要成分也是膠原蛋白。 它也屬海味八珍之一, 但其實沒多少營養。 魚眼中維生素B1和DHA的含量略高, 但由於魚眼畢竟量小, 營養價值不大。
此外還有魚尾和魚骨, 魚尾就是魚尾部的一段魚肉, 營養和魚身的肉差不多;魚骨確實有補鈣的效果, 但是一般人們吃的很少, 鯊魚的魚骨則可以做成魚骨粉。
空腹吃魚肉會“浪費蛋白質”
不吃含澱粉的食物, 空腹食用大量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蛋白質會白白浪費, 也不利於胃腸健康。
高蛋白食物並不是牛奶、豆類, 而是肉類和魚類。 肉類和魚類幾乎不含碳水化合物, 除70%左右的水分和少量礦物質, 其餘就是蛋白質和脂肪, 蛋白質含量遠高於大豆。
空腹吃魚肉會“浪費蛋白質”。 也就是說, 當身體需要能量時, 因為沒有足夠的碳水化合物(主要存在於糧食、豆類、水果和薯類食品中), 不得不分解蛋白質。
空腹吃魚肉容易過量, 動物蛋白質攝入過多, 會造成人體酸堿平衡失調, 不僅會增加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痛風病的風險, 還會加快鈣元素的流失, 引發骨質疏鬆症。
營養學家提醒, 赴宴時應先吃一點含碳水化合物的食品, 如一小碗雜糧粥, 一點蕎麥粉, 少量山藥、芋頭等薯類冷菜, 能避免油膩食物傷胃。 用餐中間食用一些含澱粉的菜肴也是一個好辦法,例如蒸甘薯、甜玉米、馬鈴薯等燉菜。主食最好能避免各種酥香小點、炒飯、油炸小點心等,因為這些食物油脂含量過高,纖維含量極低,起不到平衡營養素和保護健康的作用。
魚類可謂是全身都是寶,所以,在烹飪魚的時候,一些營養豐富的部位一定要保留,才能讓魚的營養最大化。
用餐中間食用一些含澱粉的菜肴也是一個好辦法,例如蒸甘薯、甜玉米、馬鈴薯等燉菜。主食最好能避免各種酥香小點、炒飯、油炸小點心等,因為這些食物油脂含量過高,纖維含量極低,起不到平衡營養素和保護健康的作用。魚類可謂是全身都是寶,所以,在烹飪魚的時候,一些營養豐富的部位一定要保留,才能讓魚的營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