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中秋養生:晨飲淡鹽水 晚飲蜂蜜水

農歷八月十五, 稱為“中秋節”, 中秋時節不僅僅是合家團圓的日子, 也是保健養生的重要時期。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中醫內科劉志剛博士說, 中秋節在二十四節氣中多在白露、秋分時節(今年的中秋節正好和白露重合), 夏天的炎熱氣候已經過去, 真正進入秋季, 天氣轉涼, 氣溫逐漸降低、雨水減少, 氣候變得干燥。 秋季是季節由夏季向冬季轉換的時期, 從中醫角度看, 秋季也是自然界陽氣逐漸減少、陰氣逐漸增長的時期。 這時, 要從生活起居、飲食營養、情緒調節等各方面順應自然界的陰陽、寒熱、燥濕的變化,

做好養生保健。

□通訊員 崔玉艷 金陵晚報 李花

秋季容易憂傷

注意情緒調節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秋三月, ……早臥早起, 與雞俱興;使志安寧, 以緩秋刑;收斂神氣, 使秋氣平;無外其志, 使肺氣清。 此秋氣之應, 養收之道也;……”這是秋季養生的基本原則。

秋季氣候干燥, 日照減少, 氣溫漸降, 尤其中秋節之后, 漸入深秋, 草葉枯落, 花木凋零。 與之相應, 一些人心中常會因此產生凄涼、垂暮之感, 憂郁、煩躁等情緒變化, 尤其老年人更加明顯。 這時, 人們一方面應該順應這種變化, 保持神志安寧, 收斂神氣, 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另一方面也要適當參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 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 中秋節正好處在這一特殊時期,

一家人歡聚一堂, 其樂融融, 尤其對老年人的情緒調節非常有利。

白天短了

我們要適當早睡

在秋季, 睡眠的時間要適當延長。 因為秋天白天變短, 夜間時間變長, 因而適應自然界陰陽的變化, 人們要適當早睡, 以免消耗陽氣。 秋季, 尤其中秋過后, 天氣轉涼, 要注意適當增加衣服和被褥, 避免著涼。 盡管人們有“春捂秋凍”的習慣, 但中秋過后, 還是要注意保暖, 不可過分貪涼。 金秋時節, 天高氣爽, 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好時期。 順應“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的要求, 運動量不宜太大, 不宜劇烈, 此時可逐步進行一些耐寒鍛煉。

秋天干燥

要調整飲食

秋天的飲食也要適應自然氣候的變化, 中秋以后的氣候特點主要是“燥”和“涼”,

人們容易出現皮膚干燥, 口角干裂, 皺紋增多, 口干咽燥;還可見毛發脫落增多, 大便干結等。 這時應注意保持室內一定的溫度和濕度, 要適當多吃水果補充水分, 晨飲淡鹽水, 晚飲蜂蜜水, 是補充人體水分、防止便秘的好方法, 而辛辣之品, 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蔥、酒等, 性質溫熱, 吃后容易上火, 加重秋燥的癥狀。 同時, 深秋時節更不能貪涼飲冷, 損傷脾胃。 中秋節期間, 一家團聚, 各色食品琳瑯滿目, 但一定要注意避免過“燥”、過“涼”, 還要注意飲食衛生, 以免食物中毒及胃腸道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