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消化性潰瘍最常見的併發症是?原來竟是這些

有些人總覺得消化性潰瘍就是一種常見的胃病, 根本不需要多加治療。 長期這樣下去突然出現了大出血、幽門梗阻、穿孔、癌變等併發症, 嚴重危害身心健康。

一、大出血

是消化性潰瘍最常見的併發症, 出血量>1000ml約見於10~25%的患者, 潰瘍出血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見原因。

臨床表現主要為嘔血與黑糞。 潰瘍一次出血60ml以上即可出現黑糞, 嘔血則與出血部位、出血量和出血速度有關。 胃潰瘍一次出血量較多(250~300ml)時可出現嘔血, 如出血速度慢或出血量少量, 也可僅有黑糞, 球部潰瘍伴嘔血者一般較少見, 但出血量大或速度快致血流返流入胃, 也可出現嘔血。 總之多數患者僅有黑糞, 而無嘔血, 有嘔血者一般均有黑糞。

全身症狀取決於出血量和出血速度, 及患者的反應性。 如一次出血60~100ml時則僅出現黑糞, 而無全身症狀。 出血量血壓多無變化。 繼續出血則可發生暈厥或休克,

紅細胞、血紅蛋白、血球容積等在出血後數小時內常無變化, 約6~12小時後血液稀釋而下降。 出血性休克控制後可有低熱(38。 5℃以下), 持續3-5天或糞便轉黃後降至正常。 出血量多時, 可出現輕度腸源性氮質血症, 血尿素氮升高, 但大多不超過140mmol/L。

潰瘍出血的診斷, 一般不難。 對於明顯潰瘍病史或診斷不易確立者, 如病情允許應爭取在24~48小時內進行急症纖維胃鏡檢查, 以便及時明確診斷, 以確定治療措施。

二、幽門梗阻

十二指腸球部或幽門潰瘍可引起反射性幽門痙攣或潰瘍周圍組織水腫、炎症等均可導致不同程度的暫時性幽門梗阻。 經內科治療隨潰瘍的好轉而消失, 稱為功能性(內科性)幽門梗阻, 如潰瘍反復發作癒合後遺留瘢痕或粘連造成持久性幽門狹窄, 稱為器質性(外科性)幽門梗阻。

患者多有長期潰瘍發作史。 併發幽門梗阻後, 上腹痛失去節律性, 餐後加重, 有時為絞痛或飽脹不適, 噯氣反酸, 嘔吐最為突出, 多於晚餐後明顯, 吐物量大, 有酸臭味並含有發酵的隔夜宿食,

吐後上腹疼痛緩解。 體征有上腹膨脹、胃型、蠕動波及震水音。 可有營養不良、失水、電解質紊亂(大量H+CI-K+離子丟失), 及代謝性堿中毒, 嚴重者可合併腎前性氮質血症。

幽門梗阻診斷不難, 但需與胃癌等引起的幽門梗阻鑒別, 洗胃後鋇餐檢查及纖維胃鏡檢查可資鑒別。

三、穿孔

急性穿孔是消化性潰瘍最嚴重的併發症之一, 發生率一般在1~2%左右, 據住院患者統計, 急性穿孔占潰瘍住院患者18%。

潰瘍深達漿膜層時, 可突然穿透而發生急性穿孔, 以胃竇小彎及十二指腸球部前壁潰瘍多見。 部分患者有飽餐、粗糙食物、腹壓增加等誘因。 潰瘍急性穿孔後, 胃、十二指腸內容物流入腹腔, 導致急性彌漫性腹膜炎。 臨床表現為突然出現嚴重腹痛, 始於上腹逐漸延至臍周, 有時胃腸內容物沿腸系膜根部流向右下腹, 致右下腹痛酷似急性闌尾炎穿孔。 數小時後出現腹膜刺激症, 多數患者有氣腹征, 部分患者伴有休克症狀。 需與其它急腹症鑒別, 確診後常需緊急手術治療。

四、癌變

少數胃潰瘍可發生癌變,

一般認為發生率很低, 不超過2~3%。 以下幾點應提高警惕:①經積極內科治療症狀不見好轉, 或潰瘍遷延不愈者;②無併發症而疼痛節律性消失, 對原有治療有效藥物失效;③體重減輕;④糞便潛血試驗持續陽性者, 有上述情況者, 應進一步X線鋇氣雙重造影及胃鏡複查及粘膜活檢以排除早期癌變。 如仍不能作出結論應嚴密隨訪觀察, 直至潰瘍癒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