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吳克群突發性失聰難恢復!醫生:別錯過3大前兆

近日平面媒體驚爆歌手吳克群罹患“突發性失聰”, 且因錯過黃金治療期, 左耳聽力只剩6成, 恐怕難以康復。 此消息一出不但引發網友震驚, 更讓許多人好奇, “突發性失聰”一旦發生, 聽力就再也回不來了嗎?專業耳鼻喉科醫師表示, 除了要避免惡化之外, 對於另一側好耳的聽力保健也十分重要。

突發性失聰發生原因 醫學尚無定論

亞東醫院耳鼻喉科及高壓氧中心主治醫師蔡凱喻表示, 根據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AAO-HNS)定義, 所謂“突發性失聰(sudden deafness)”指的是:3天之內, 連續3個聲音頻率, 大於30分貝感音神經性聽力減退的症狀。 據統計其發生率約為每年每10萬人有5~20人, 發生率男女比率相等。

至於“突發性失聰”的發生原因, 目前醫學尚無定論。 蔡凱喻醫師指出, 事實上, 在臨床案例裡只有少數的突發性失聰患者可以找到確切的病因, 絕大部分的患者, 無法經由檢查確認是由何種原因導致。

一般僅知, “突發性失聰”可能的誘發原因包括:病毒感染、血管性疾病、內耳內淋巴囊水腫破裂、自體免疫疾病等。 另外, 若經常熬夜、壓力過大;以及秋冬季節天氣變化大, 導致血液迴圈較差;人體抵抗力下降、病毒盛行等因素, 都可能使發病機會增加。

突發性失聰發作, 聽力再也回不來?

一旦“突發性失聰”上身, 受損的聽力就無法回復了嗎?對此, 蔡凱喻醫師強調, “突發性失聰”聽力恢復最顯著的時期是在發病後2周內, 若在此時投藥可達最佳效果。 但如果延遲就醫治療, 一旦拖到發病4到6周後, 再投藥往往成效不彰。

不過, 值得慶倖的是, 其實在聽覺神經完全受損前, “突發性失聰”都是有跡可尋的。 患者最常見的症狀, 除了單側耳朵“突然”聽不到聲音, 以及明顯的聽力下降外, 往往會伴隨下列3大前兆:

突發性失聰3大前兆

●耳鳴:自覺耳內出現如潮聲、蟬聲般的嗡嗡鳴響。

●眩暈:老覺得頭暈、天眩地轉、步態不穩, 且可能伴有噁心, 甚至嘔吐等症狀。

●耳悶:耳朵有悶塞、腫脹感,

或是莫名的耳痛及感覺異常。

因此, 民眾一旦發現, 自己出現突發性的聽力變差, 且伴隨上述症狀時, 就應儘速就醫, 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時間。

突發性失聰治療:類固醇藥物+高壓氧治療助改善

“突發性失聰”的治療方針為何?蔡凱喻醫師表示, 根據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AAO-HNS)的治療建議, 主要可分為下列2大類型:

【類型1/類固醇藥物】

1.口服或靜脈注射高劑量類固醇。

2.耳內注射類固醇。

類固醇主要的作用是減少內耳的發炎, 但若症狀超過2周以上, 則治療效果較差。

【類型2/高壓氧治療(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發病3個月內都可使用, 且目前有許多研究證實, 類固醇合併高壓氧效果優於單純藥物治療。 高壓氧治療可以增加血氧濃度來提昇血液及組織內之含氧量。 且能有效達到下列作用:

1.增加血液含氧量, 改善組織缺氧情形以及血液迴圈。

2.增加白血球吞噬能力, 以利感染的控制。

3.減輕受損部位的水腫。

只是目前健保不給付高壓氧治療, 病患須自費。 不過, 對於經濟狀況許可, 或者是已超過2周黃金治療時間的患者,

醫師一般建議以此做為治療選擇。

若聽損治療後無完全恢復, 應加強聽力複健, 包括諮詢和討論各種聽力保存方法(例如:助聽器或電子耳)。 此外, 對於另一側好耳的聽力保健也十分重要, 應儘量避免暴露於噪音環境下較有保障。

突發性失聰≠耳中風!醫:理清原因莫驚慌

此外, 蔡凱喻醫師也特別針對外界常有的疑惑, “突發性失聰是否等於『耳中風』?有突發性失聰症狀的人, 未來罹患腦中風、小中風的風險是否相對也較高?”加以解說。 他強調, 臨床上確實發現有些患者是因為支配內耳的血管痙攣, 或血栓造成迴圈不良, 而導致細胞缺氧或壞死, 而引起突發性失聰。

但是, 這只是眾多可能因數的其中一小部分原因。 所以,“突發性失聰”並不等於“耳中風”,患者並不需要擔心罹患中風的機會變高。不過,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同時伴隨有局部神經學症狀,像是,吞嚥及語言困難、單側肢體無力時,就要高度懷疑有中風的可能性。

【醫師小叮嚀】

蔡凱喻醫師也提醒,想要預防“突發性失聰”找上門,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維持規律作息、充足睡眠、均衡飲食,同時避免過度的壓力及疲倦。至於有三高病史的患者,除了養成上述良好的生活習慣外,更要積極控制三高問題,以避免血路不通,進而影響聽力。

此外,平常更要做好耳朵保健,減少噪音及壓力的暴露。一旦出現聽力變差、耳鳴、耳朵悶脹,以及眩暈等不適症狀時,則應盡速就醫尋求專業醫師協助,以理清病因,較有保障。

所以,“突發性失聰”並不等於“耳中風”,患者並不需要擔心罹患中風的機會變高。不過,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同時伴隨有局部神經學症狀,像是,吞嚥及語言困難、單側肢體無力時,就要高度懷疑有中風的可能性。

【醫師小叮嚀】

蔡凱喻醫師也提醒,想要預防“突發性失聰”找上門,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維持規律作息、充足睡眠、均衡飲食,同時避免過度的壓力及疲倦。至於有三高病史的患者,除了養成上述良好的生活習慣外,更要積極控制三高問題,以避免血路不通,進而影響聽力。

此外,平常更要做好耳朵保健,減少噪音及壓力的暴露。一旦出現聽力變差、耳鳴、耳朵悶脹,以及眩暈等不適症狀時,則應盡速就醫尋求專業醫師協助,以理清病因,較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