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薦水果最科學吃法

飲食保健 專家推薦水果最科學吃法

在日常生活中, 很多人對吃水果存在認識誤區。 如有的人認為水果熱量低, 吃了能美容, 一日三餐只吃水果不吃主食;有的人認為水果含糖高, 吃了易發胖, 一點水果都不吃;還有的人覺得, 水果的膳食纖維豐富, 吃水果可以促進胃腸蠕動, 飽餐後又吃很多水果。

那麼, 究竟怎樣吃水果才更合理和科學呢­研究發現, 其實吃水果也有很多講究, 否則不僅達不到保健的目的, 反而會帶來一些疾病。 下面就列舉一些吃水果的常見問題。

何時吃水果

從營養素消化、吸收的角度來講,

兩餐之間吃水果更為合理。 因為水果中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和植物果酸, 會干擾其他食物中蛋白質和礦物質的消化吸收, 明顯降低鈣、鐵、鋅等元素的生物利用率。

尤其是對於血糖偏高的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 兩餐之間適量吃水果, 避免了因水果含糖量高, 累加在正餐的糖分攝入總量中, 引起體內血糖的波動。

飽餐後最好不要吃水果。 因為食物進入胃以後, 須經過1~2小時的消化過程, 才能緩慢排出。 飯後立即吃進水果, 就會被先期到達的食物阻滯在胃內, 加重胃腸負擔, 從而引起腹脹等消化道症狀。 另外, 因為水果中的糖分是單糖和雙糖, 飯後馬上吃水果, 會造成血糖濃度迅速增高, 增加胰腺的負擔。

適最吃水果

許多人認為水果富含膳食纖維, 幾乎不含脂肪和蛋白質, 可以無節制地放心食用;也有人把水果當作正餐食用。 從營養學的角度講, 水果與主食相比, 在相同重量的情況下其熱量較低。 但由於水果味道甜美, 容易過量食用, 攝入的大量糖分消耗不掉, 會轉化為脂肪儲存於體內。 此外, 蛋白質、脂肪及鈣、鐵、鋅等微量營養素在水果中含量甚微。 長期將水果當正餐食用, 會引起蛋白質和鐵的攝入不足, 從而易出現貧血、免疫功能降低等現象。

不可用水果替代蔬菜

許多人認為水果與蔬菜營養成分相近, 認為不吃蔬菜, 多吃水果, 人體所需的營養就夠了。 事實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儘管蔬菜和水果在營養成分和健康功效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但它們是兩類不同的食物, 營養價值各有特點。 蔬菜的品種多, 可選擇的範圍也廣, 多數(特別是深色)蔬菜的礦物質、膳食纖維和植物化學物質的含量高於水果, 且蔬菜中的非可溶性纖維具有促進腸道蠕動的作用, 能有效防治便秘, 降低罹患腸癌的風險。 這是吃水果無法替代的功效。

從營養學的角度說, 水果和蔬菜是不能相互取代的。 每天應攝入350~500克的新鮮蔬菜, 外加200~400克水果, 這樣才能傲到均衡膳食營養, 有利於身體健康。

加工後的水果製品不能代替新鮮水果

很多人存在這樣的疑問, 經常喝果汁, 其效果是不是和吃水果一樣­答案是否定的。 因為果汁是新鮮水果經壓榨去掉殘渣後製成, 在加工過程中,

不僅損失了較多的維生素, 新鮮水果中的膳食纖維幾乎全部被去除, 營養價值明顯降低。 通常情況下, 果脯、果乾等其他水果製品在製作過程中, 也會損失大量維生素;果汁飲料中還會加入食品添加劑, 其營養價值和健康功效無法與新鮮水果相提並論。 但是, 若在旅行途中不方便攜帶或食用新鮮水果, 或新鮮水果攝入量不足時, 也可以吃水果製品加以補充。

TIPS:中國營養學會推薦, 正常人每人每天宜補充200~400克的水果。 糖尿病患者在血糖穩定的前提下, 每日可在兩餐之間攝入200克低血糖指數的水果, 如櫻桃、蘋果、獼猴桃、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