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天涼該如何調理身體
我國民間歷來有冬令進補的習俗, 常言道“冬令進補, 三春打虎”, 冬令進補對體虛者的療效也已被現代醫學所證明。 其原因有:一、補藥、補品一般屬溫性的較多, 適用於氣溫較低的冬季;二、膩滯厚味的營養食品在冬季更易為人體所消化吸收;三、營養食品在冬季更易於保存, 連續使用不會變質;四、客觀上來說, 人體為適應冬季寒冷的氣候環境, 也需要增加營養和熱量。 同時, 進補也是人們抗衰老和延年益壽的需要。
補腎填精, 宜為溫補
傳統醫學認為冬季天寒, 寒邪易傷腎陽, 宜食溫性食物。 而腎是人體的根本所在,
冬季調養攝取的食物宜溫性, 常以鹿肉、狗肉、羊肉、麻雀、韭菜、蝦仁、栗子、胡桃仁來溫補腎陽;以海參、龜肉、芝麻、黑豆等填精補髓。 按照現代營養學的觀點, 冬季溫補類的食品含熱量較高, 營養豐富, 滋養作用強, 有極為豐富的蛋白、脂肪、糖、礦物質等。 對一般人來說, 每日每公斤體重大約需要1。 5克蛋白質, 1克脂肪, 6克糖類。 對於一個體重60公斤的人來說, 每天攝入90克蛋白質、60克脂肪、360克碳水化合物比較適合。
持續進補, 適量適度
針對自身體質類型, 在冬季對症進補能增強體質、促進健康。 正常體質的人群更要注意選擇抗衰老、強身健體的膳方,
但要注意, 膩滯厚味的滋補物品不宜過量, 免得傷及脾胃反而效果不佳, 損害健康。
注重食補, 巧用補品
雖然冬季進補可以增強體質, 祛病強身, 但還要注意方法適當,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許多人往往習慣於在冬季服些人參、鹿茸、阿膠、黃芪之類, 這些補品對人體各有益處, 但如果服用不當則不僅不會見效, 還會帶來一些副作用。 所以, 冬令進補養生, 首先應遵循“藥補不如食補”的原則, 病後腸胃功能虛弱的人更是如此。
通過調整飲食, 補養臟腑功能, 促進消化和全身狀況的康復, 將起到藥物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有些體質不宜進補
冬季進補僅適用于體質陽虛或寒、濕等病理變化的人群, 不適宜體質陰虛火旺和實熱症候的人群。 若有大熱、大渴、便秘、五心煩熱等症狀者, 或患有急性疾病, 應暫停進補, 待病情穩定, 且請中醫師診治後才可繼續進補。
滋潤防燥是關鍵
冬天雖然清爽, 但過於乾燥, 在我國黃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更是如此。 這裡的人們難免會經常感到唇幹舌燥。 空氣乾燥、氣候寒冷的天氣特別容易引起咳嗽, 而這類咳嗽大多為燥咳, 所以治療方法應以潤肺生津為主,
冬季宜用“膏滋”和“底補”
說到冬令進補, 大家經常會提到“膏滋”和“底補”兩種方式。
膏滋, 是指有滋補作用的中藥複方經多次加熱煎煮後, 加糖、膠而熬製成的稠厚半固劑型。 膏滋內含大量的蜂蜜或糖, 甘甜爽口, 營養豐富, 並且大部分雜質已被除去, 體積小, 攜帶方便, 是一種深受歡迎的營養保健劑。
膏滋具有悠久歷史, 明清是使用的鼎盛時期。 由於膏滋價格昂貴, 封建社會僅為少數達官顯貴享用。 近年來人們生活水準日益提高, 膏滋以其防治疾病、滋補強身及抗老延年的顯著功效備受人們青睞。
“底補”又作“引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