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苗:哪些人不適合拔罐?
2012年的2月10日下午, 在北京中醫院學習, 給我們講解的是著名的中醫養生專家張捷大夫。 主任醫師現任北京中醫藥學會精神衛生專業委員會委員。 參與編寫《抑鬱症》、《針灸寶庫》等書籍。 在臨床實踐中遵循祖國傳統醫學的理論, 在工作中20餘年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擅長治療腦血管疾病和神經症、抑鬱症、睡眠障礙等精神科疾病。 今天她給我們講拔罐, 我是第一次聽, 張大夫講的特別清楚, 親和力又強, 我們大家很喜歡她。 她不僅講的好, 還現場給我們聽眾, 進行走罐、閃罐、留罐真人實體操作, 那嫺熟的手法,
我作為一個對拔罐養生知識甚少的人, 今天把張大夫講授的課程中最關鍵的幾點與大家分享, 希望網友們對拔罐要進行規範操作, 科學養生。
什麼是拔罐?
俗稱拔火罐, 是以罐子為工具, 用火燃燒造成罐內相對負壓, 使罐子吸附于施術部位, 產生溫熱刺激及局部皮膚充血, 以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一種物理療法。
拔罐的歷史悠久:
古時稱之為“角法”,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就有古人用“獸角”做成罐具治療疾病的記載。
唐代拔罐工具有了突破性改進, 發展成現今的水罐、藥罐, 大大豐富了拔罐療法的內容。
明代拔罐法已經成為中醫外科中重要的外治法之一。
清代出現陶罐、“火罐”。
火罐質料:由動物犄角逐步改進為竹罐、陶罐、玻璃罐等
拔罐方法:從煮水排氣發展到燃火排氣
臨床治療:從單純吸拔膿血、吸毒排膿等治療外科瘡瘍疾病發展到治療風寒痹病及虛勞喘息等外感內傷疾患。
中醫認為:拔罐具有行氣止痛、祛風散寒、調理臟腑虛實、活血化淤的作用。
現代醫學認為:
拔罐具有提高機體抗病能力的作用。
拔罐具有促進細胞組織的新陳代謝及血液迴圈的作用。
拔罐具有增進人體內淋巴液的迴圈, 促進胃腸蠕動的作用。
拔罐具有加快肌肉和各臟器對其代謝產物的排除。
拔罐具有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的作用。
拔罐常見的四種方法:
1、留罐法
留罐法:是指把罐吸附在相應位置後滯留一定時間的方法。 此法適用於治療風濕痹症、感冒咳嗽、胃痛、嘔吐、腹痛、泄瀉等病症。
2、閃罐法
閃罐法:是指把罐吸附於相應位置後, 用一隻手壓住皮膚, 另一隻手握住罐體快速拔下的方法。 如此反復多次, 直至皮膚潮紅、充血或淤血為度。 此法適用於治療局部皮膚麻木、疼痛等病症。
3、走罐法
走罐法:指拔罐時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膚上塗一層凡士林油後, 再拔罐。 然後, 醫者用手握住罐子, 在塗有凡士林油的部位上、下或左、右往返推動。 當所拔部位的皮膚紅潤、充血、甚至淤血時, 將罐起下。 此法適用于治療肌肉豐厚, 皮膚平坦部位的病症, 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風濕痹痛等病症
4、刺絡拔罐法
刺絡拔罐法:即將皮膚消毒後, 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或用皮膚針叩打後, 再行拔罐, 以加強刺血治療的作用。 此法多用於治療丹毒、扭傷、乳癰等病症。
拔罐的禁忌症
1、患嚴重心臟病的人。
2、患有出血性疾病的人。
3、患有腫瘤的人。
4、患有活動性肺結核的人。
5、孕婦和經期的婦女。
拔罐應注意的事項
拔罐時應避開風口, 防止受涼。
拔罐前不宜過於勞累或飲酒, 以免影響療效。
每次治療時留罐的時間為10—15分鐘。
用火罐時應注意勿灼傷或燙傷皮膚。
人體的眼、耳、臍、心臟搏動處及毛髮過多的部位等不宜拔罐。
存在潰瘍、水腫的部位不宜拔罐。
正常反應:
局部軟組織可隆起於罐口平面以上
病人覺得局部有牽拉發脹感, 或發熱、溫暖、涼氣外出、舒適感等,
有的病證立即或漸漸減輕, 甚至完全消除。
留罐到一定時間, 或閃罐、走罐多次後, 局部的軟組織呈現潮紅、紫紅色, 或出現丹痧, 起罐後皮膚的這些變化可能維持一至數天。
異常反應:
上罐後, 如果病人感到局部非常緊張, 疼痛灼辣難忍, 數分鐘即起水泡, 或于施術局部的遠端感覺發涼、發麻、疼痛等, 均屬異常反應。
閃火法:用鑷子夾酒精球點燃後, 伸入罐內旋轉一圈立即退出, 再迅速將罐具扣在需拔穴位上。 操作時要注意蘸酒精不要太多, 避免火焰隨酒精流溢燙傷皮膚;火焰也不宜在罐內停留時間太長, 以免罐具過熱而燙傷皮膚
預防暈罐發生:臨床表現和暈針類似,
選取適當體位:局部平坦、鬆馳, 且能保持固定一定時間。 在不影響取穴的前提, 一般多選臥位。
拔罐治療以下症狀:
治療感冒:
症狀:鼻塞流涕、打噴嚏、咽痛咳嗽、頭痛, 全身酸痛、怕冷等。
取穴大椎、風門、肺俞、太陽。 對於發燒者可以取大椎穴用刺絡拔罐法。
治療頸椎病:
症狀頸部僵硬或疼痛, 疼痛可放射至前臂。 手指或指尖麻木, 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等。
取穴大椎、肩中俞、天宗。
治療腰痛:
在腰部痛處和委中穴拔罐, 10-15分鐘, 每日1次。
治療肩周炎:在肩部疼痛的地方拔罐, 10-15分鐘, 每日1次。
治療落枕:在患側脖子和背部, 尋找壓痛點, 拔罐10分鐘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