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養生

中醫秋季養生保健的六大“寶”八大“忌”

秋季養生保健第一寶:大棗

據養生保健專家講, 大棗不光是甜美食品, 還是治病良藥。 大棗性味甘平, 入脾胃二經有補氣益血之功效,

是健脾益氣的佳品。 中醫常用大棗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失眠等症。 大棗的醇提物以每天100 mg 給大鼠灌胃, 顯示大棗與硫唑嘌呤具有同樣的免疫抑制作用, 對特異反應性疾病能抑制抗體的產生。 大棗醇提物可能對大鼠反應性抗體有抑制作用, 而對非反應性抗體不產生抑制作用。 根據藥理研究, 大棗有保護肝臟、降低血脂等作用。 大棗的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具增加白血球內的cAMP 的作用, 具有抗變態反應、保肝、增加肌力、鎮靜、催眠和降壓的作用, 專家介紹說, 大棗雖然味甘、無毒, 但性偏濕熱, 故不能多食, 尤其內有濕熱者, 多食會出現寒熱口渴、胃脹等不良反應。

秋季養生保健第二寶:蜂蜜

蜂蜜含有大量易被人體吸收的氨基酸、維生素及糖類,

常吃可使皮膚紅潤細嫩、有光澤, 《本草綱目》:“入藥之功有五, 清熱也, 補中也, 解毒也, 潤燥也, 止痛也。 生則性涼, 故能清熱;熟則性溫, 故能補中;甘而平和, 故能解毒;柔而濡澤, 故能潤燥;緩可去急, 故能止心腹肌肉瘡瘍之痛;和可致中, 故能調和百藥, 而與甘草同功”。 蜂蜜能改善血液的成份, 促進心腦和血管功能, 因此經常服用對於心血管病人很有好處, 失眠的人在每天睡覺前口服1湯匙蜂蜜(加入1杯溫開水內), 可以幫助儘快進入夢鄉。

秋季養生保健第三寶:百合

百合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脫甲秋水仙堿和鈣、磷、鐵及維生素等, 是老幼皆宜的營養佳品。 中醫用百合作為止血、活血、清肺潤燥、滋陰清熱、理脾健胃的補藥。

現代研究表明, 百合鮮品含黏液質, 具有潤燥清熱作用, 中醫用之治療肺燥或肺熱咳嗽等症常能奏效, 百合具有明顯的鎮咳、平喘、止血等作用, 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和增加液體免疫功能的活性。 百合入心經, 性微寒, 能清心除煩, 寧心安神, 用於熱病後餘熱未消、神思恍惚、失眠多夢、心情抑鬱、喜悲傷欲哭等病症, 百合還可以抑制腫瘤的生長。 將百合洗淨, 煮熟, 放冰糖後冷卻食用, 既可清熱潤肺, 又能滋補益中, 百合含多種生物鹼, 對白細胞減少症有預防作用, 能升高血細胞, 對化療及放射性治療後細胞減少症有治療作用。 百合在體內還能促進和增強單核細胞系統和吞噬功能, 提高機體的體液免疫能力, 因此百合對多種癌症均有較好的防冶效果。

秋季養生保健第四寶:枸杞

枸杞具有解熱、治療糖尿病、止咳化痰等療效, 而將枸杞根煎煮後飲用, 能夠降血壓。 至於枸杞茶則具有治療體質虛寒、性冷感、健胃、肝腎疾病、肺結核、便秘、失眠、低血壓、貧血、各種眼疾、掉發、口腔炎、護膚等作用。

枸杞子是一味常用的補肝益腎中藥, 其色鮮紅, 其味香甜。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其含有甜菜鹼、多糖、粗脂肪、粗蛋白、胡蘿蔔素、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及鈣、磷、鐵、鋅、錳、亞油酸等營養成分, 對造血功能有促進作用, 還能抗衰老、抗突變、抗腫瘤、抗脂肪肝及降血糖等作用, 但是, 由於枸杞溫熱身體的效果相當強, 患有高血壓、性情太過急躁的人最好不要食用。 相反, 若是體質虛弱、常感冒、抵抗力差的人最好每天食用。

秋季養生保健第五寶:牛奶

牛奶是皮膚在晚上最喜愛的食物, 能改善皮膚細胞活性, 有延緩皮膚衰老、增強皮膚張力、消除小皺紋等功效。 牛奶具有補虛損, 益肺胃, 生津潤腸之功效, 用於久病體虛、氣血不足、營養不良、噎膈反胃、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消渴、便秘。

中醫養生學認為, 牛奶味甘性微寒, 具有生津止渴、滋潤腸道、清熱通便、補虛健脾等功效。 把牛奶進行適當的加工, 或和其他食物一起進行調配, 可製成各種“食療牛奶”。

秋季養生保健第六寶:紅薯

紅薯含有豐富的澱粉、維生素、纖維素等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 還含有豐富的鎂、磷、鈣等礦物元素和亞油酸等。 這些物質能保持血管彈性, 對防治老年習慣性便秘十分有效。 另外, 紅薯是一種理想的減肥食品, 因其富含纖維素和果膠而具有阻止糖分轉化為脂肪的功能。 紅薯不僅是健康食品, 還是祛病的良藥。 《本草綱目》記載, 紅薯有補虛乏, 益氣力, 健脾胃, 強腎陰的功效。 紅薯蒸、切、曬、收,充作糧食,稱做薯糧,使人長壽少疾。《本草綱目拾遺》說,紅薯能補中、和血、暖胃、肥五臟。《金薯傳習錄》說它有6種藥用價值:治痢疾和瀉泄;治酒積和熱瀉;治濕熱和黃疸;治遺精和白濁;治血虛和月經失調;治小兒疳積。《陸川本草》說,紅薯能生津止渴,治熱病口渴,我國醫學工作者曾對廣西西部的百歲老人之鄉進行調查,發現此地的長壽老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習慣每日食紅薯,甚至將其作為主食。

秋季養生保健注意事項

1.忌恒“補”不變

有些人喜歡按自己口味,專服某一種補品,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展成“偏食”、“嗜食”,這對健康是不利的。因為藥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療作用,也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內的營養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臟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需要全面地系統地加以調理,而且不同的季節,對保健藥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據不同情況予以調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恒補不變,一補到底。

2.忌凡補必肉

動物性食物無疑是補品中的良劑,它不僅有較高的營養,而且味美可口。但肉類不易消化吸收,若久吃多吃,對胃腸功能已減退的老年人來說,常常不堪重負,而肉類消化過程中的某些“副產品”,如過多的脂類、糖類等物質又往往是心腦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飲食清淡也不是不補,尤其是蔬菜類更不容忽視。現代營養學觀點認為,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

3.忌無病亂補

無病亂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4.忌重“進”輕“出”

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葷腥,餐餐油膩,這些食物代謝後產生的酸性有毒物質需及時排出,而生活節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無規律甚至便秘。養生專家近年來提出一種關注“負營養”的保健新觀念,即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減少“腸毒”的滯留與吸收,提倡在進補的同時,亦應重視排便的及時和通暢。

5.忌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

保健養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別,但應按用膳對象分為偏寒偏熱兩大類。偏寒者畏寒喜熱,手足不溫,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長,舌質淡。偏熱者,則手足心熱,口幹,口苦,口臭,大便幹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若不辨寒熱妄投藥膳,容易導致“火上加火”。

6.忌越貴越補

“物以稀為貴”,那些高貴的傳統食品如燕窩、魚翅之類可能並無奇特的食療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蔥之類的食品,卻有值得重視的食療價值。另外,凡食療均有一定的物件和適應症,應根據需要來確定藥膳,“缺什麼,補什麼”,不要憑貴賤來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體,更應以實用和價格低廉為滋補原則。

7.忌多多益善

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服維生素C可致噁心、嘔吐和腹瀉。

8.忌以藥代食

藥補不如食補,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因為許多食物也是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如多吃薺菜可治療高血壓;多吃蘿蔔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藥能補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紅棗、扁豆、藕等也都是進補的佳品。

紅薯蒸、切、曬、收,充作糧食,稱做薯糧,使人長壽少疾。《本草綱目拾遺》說,紅薯能補中、和血、暖胃、肥五臟。《金薯傳習錄》說它有6種藥用價值:治痢疾和瀉泄;治酒積和熱瀉;治濕熱和黃疸;治遺精和白濁;治血虛和月經失調;治小兒疳積。《陸川本草》說,紅薯能生津止渴,治熱病口渴,我國醫學工作者曾對廣西西部的百歲老人之鄉進行調查,發現此地的長壽老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習慣每日食紅薯,甚至將其作為主食。

秋季養生保健注意事項

1.忌恒“補”不變

有些人喜歡按自己口味,專服某一種補品,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展成“偏食”、“嗜食”,這對健康是不利的。因為藥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療作用,也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內的營養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臟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需要全面地系統地加以調理,而且不同的季節,對保健藥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據不同情況予以調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恒補不變,一補到底。

2.忌凡補必肉

動物性食物無疑是補品中的良劑,它不僅有較高的營養,而且味美可口。但肉類不易消化吸收,若久吃多吃,對胃腸功能已減退的老年人來說,常常不堪重負,而肉類消化過程中的某些“副產品”,如過多的脂類、糖類等物質又往往是心腦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飲食清淡也不是不補,尤其是蔬菜類更不容忽視。現代營養學觀點認為,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

3.忌無病亂補

無病亂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4.忌重“進”輕“出”

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葷腥,餐餐油膩,這些食物代謝後產生的酸性有毒物質需及時排出,而生活節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無規律甚至便秘。養生專家近年來提出一種關注“負營養”的保健新觀念,即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減少“腸毒”的滯留與吸收,提倡在進補的同時,亦應重視排便的及時和通暢。

5.忌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

保健養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別,但應按用膳對象分為偏寒偏熱兩大類。偏寒者畏寒喜熱,手足不溫,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長,舌質淡。偏熱者,則手足心熱,口幹,口苦,口臭,大便幹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若不辨寒熱妄投藥膳,容易導致“火上加火”。

6.忌越貴越補

“物以稀為貴”,那些高貴的傳統食品如燕窩、魚翅之類可能並無奇特的食療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蔥之類的食品,卻有值得重視的食療價值。另外,凡食療均有一定的物件和適應症,應根據需要來確定藥膳,“缺什麼,補什麼”,不要憑貴賤來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體,更應以實用和價格低廉為滋補原則。

7.忌多多益善

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服維生素C可致噁心、嘔吐和腹瀉。

8.忌以藥代食

藥補不如食補,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因為許多食物也是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如多吃薺菜可治療高血壓;多吃蘿蔔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藥能補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紅棗、扁豆、藕等也都是進補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