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治療方法

這種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困擾了不少朋友, 吃了很多藥, 採取了很多種治療方法, 但是效果並不是太明顯的。 那麼, 怎麼辦呢?

一、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非手術治療

儘管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病因尚未完全瞭解, 但控制與該病有關的因素可以使病情穩定。 另外, 對大多數間歇性跛行的患者首先給非手術療法, 可以得到很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1、戒煙:吸煙與下肢缺血性疾病的關係已經很明確, 吸煙者發生間歇性跛行是非吸煙者的9倍。 間歇性跛行患者中幾乎90%以上是吸煙者。 因此戒煙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重要治療措施。

2、運動鍛煉:適當的有規律的進行步行鍛煉, 可以使80%以上患者的症狀得到緩解。 運動使肌肉內的酶發生了適應性的變化, 使之更有效的從血流中吸取氧。 運動鍛煉的方法是, 患者堅持步行直到症狀出現後停止, 待症狀消失後再步行鍛煉, 如此反復運動每天堅持1h。

3、降血脂藥物:血脂過高的病人經飲食控制後血脂仍不降者, 可用降血脂藥物治療。 目前常用的藥物有煙酸肌醇、苯紮貝特(必降脂)、氯貝丁酯(安妥明)、辛伐他汀(舒降脂)、考來烯胺(消膽胺)、多烯脂肪酸、維生素C、脈通等。

4、降血壓藥物: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病人有40%~50%伴有高血壓, 常給手術帶來一定的危險性, 故應同時治療高血壓。 常用的降血壓藥物有複方降壓片、美托洛爾(倍他樂克)、卡托普利(開搏通)、珍菊降壓片等,

需根據降壓情況, 調節劑量。

5、血管擴張藥物:應用血管擴張藥物後可解除血管痙攣和促進側支迴圈, 從而改善患肢血液供應。 常用藥物有地巴唑、硝苯地平(硝苯吡啶)、煙酸、西洛他唑(培達)、前列腺素E1(凱時注射液)、罌粟堿、己酮可哥堿等。

6、降低血黏度藥物: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病人帶有血黏度增高傾向, 常用的降血壓藥物有腸溶阿司匹林、去纖酶、紅花注射液等。

7、中草藥製劑:中草藥製劑如複方丹參、活血通脈膠囊、脈絡寧等有活血化瘀作用, 對本病有一定療效。 主要通過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紅細胞表面負電荷和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對改善微循環、促進側支迴圈有一定作用。

二、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手術療法

1、經皮穿刺動脈腔內成形術:局部或多處短段狹窄者, 可經皮穿刺法向狹窄的動脈段, 插入球囊擴張導管, 也可用腔內鐳射術或斑塊旋切導管, 施以擴張。 管腔獲再通後, 酌情放置各型血管腔內支架, 如Palmaz、Strecker或自展型或記憶金屬型支架, 以提高療效。

2、動脈血栓內膜剝脫術:適用于短段病變者。 但術後早期易併發血栓形成, 後期可再度發生狹窄。 近年來已少用於肢體動脈。 但頸動脈分叉部病變血栓內膜切除術的療效尚較滿意。

3、血管旁路移植術:採用自體大隱靜脈或各類人工血管, 于阻塞段的近、遠側之間作搭橋轉流。 主-髂動脈病變者, 可採用腹主-股或髂動脈旁路手術。

對年齡大、全身情況不良者, 可選用較為安全的解剖外旁路手術, 包括腋-股動脈旁路手術和股-股動脈旁路術。 腹主-股總動脈旁路術後5年通暢率約為80%, 解剖外旁路手術約為50%。 股-膕動脈病變者, 可採用自體大隱靜脈做旁路轉流術。 手術方法有2種:(1)將大隱靜脈段倒置後在阻塞段近、遠側搭橋轉流;(2)讓大隱靜脈處於原位, 用特製的器械置入大隱靜脈腔內, 逐一破壞其瓣膜, 並將所有屬支加以結紮, 最後將其近、遠側端分別與阻塞段的近、遠側動脈作吻合, 稱為大隱靜脈原位移植術。

4、腰交感神經切除術、遠側動靜脈轉流術(靜脈動脈化)和帶蒂或游離大網膜移植術:適用於動脈主幹廣泛性閉塞, 無法施行旁路轉流手術者。 近側動靜脈轉流無法將動脈血流逆向肢端,

不應予以提倡。 只要肢端有流出道或通暢動脈便應爭取做動脈與動脈架橋術。 確無流出道者才考慮大網膜移植、交感神經切除術和遠側靜脈動脈化術。

很多的人在四五十的年紀的時候, 因為自己不夠愛護自己的, 不夠愛護自己的就會被這種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 而導致最大的痛苦, 這個時候後悔都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