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桂枝解肌通陽 有汗無汗用法不同

1.辛甘發散能解肌

《素問》有“辛甘發散為陽”之旨, “辛甘發散”的藥物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 常用於風寒表證。 然而風寒表證有虛實之不同,

出汗與不出汗的分別。 桂枝具有發汗解肌, 助陽實表, 外寒風寒之功, 既治外感風寒之表實無汗, 又療外感風寒表虛有汗。 仲景用桂枝治風寒表實和表虛, 有汗無汗皆用, 其關鍵在於協藥配伍。 外感風寒之表實無汗, 則與發汗解表的麻黃相須為用, 以開宣肺氣、發散風寒。 外感風寒之表虛有汗, 則與酸收斂陰的白芍配伍, 以調和營衛, 發表解肌。 《傷寒附翼》說:“桂枝本營分藥, 得麻黃、生薑, 則令營氣外發而為汗, 從辛也;得芍藥, 則收斂營氣即止汗, 從酸也;得甘草, 則內補營氣而養血, 從甘也。 ”可資臨床借鑒。

2.除痹止痛善通脈

《本草求真》說:“行痹, 其證則有因風、因濕、因寒、因痰、因虛之異, 須用桂枝以為嚮導。 ”桂枝能溫經通脈, 利關節, 除風寒濕疼痛。

如風濕疼痛, 桂枝配伍麻黃、白術、蒼術;如風濕夾熱, 桂枝配伍芍藥、知母, 甚則再加黃柏。 寒濕身痛, 桂枝配伍炮附子、白術, 甚者加細辛、乾薑, 或川烏頭、草烏頭。 桂枝有善於橫行手臂的特點, 能引諸藥行至肩、臂、手指, 故為上肢病的引經藥, 治痛風, 常配伍薑黃、桑枝等同用。

3.通陽化氣定沖悸

《本草述鉤元》說:“桂(枝)能導引真陽而通血脈……”桂枝透達營衛, 通上焦之陽, 又化膀胱之氣。 通陽止心痛, 尤治胸痹, 如桂枝與生薑、枳實為伍;桂枝與枳實、瓜蔞、薤白為伍;桂枝與人參、乾薑、甘草為伍, 就是其例。 李東垣術桂湯, 桂枝與白術為伍, 並治胃寒脘痛。 同時又治脈結代, 心動悸, 與炙甘草、人參、大棗、阿膠、麥冬同用。 仲景常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或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治氣上沖與驚恐。 黃煌指出:“使用桂枝, 配伍極為關鍵。 桂枝甘草是平沖定悸的主藥, 但配伍不同, 主治也不同。 桂枝甘草茯芩為動悸,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是驚悸, 桂枝甘草人參麥冬是虛悸, 桂枝甘草五味子是咳逆而悸。 ”仲景治療心動悸、奔豚氣劑量大。

所以臨床用桂枝用於心臟病, 必須量大, 可用12~15g, 甚至達30g。

前人有“桂枝下嚥, 陽熱立斃”的告誡, 凡外感熱病, 裡熱內盛及陰虛火旺者, 均忌用。 又善入血分而通血脈, 並易動血, 故血熱妄行, 月經過多及孕婦, 應忌用或慎用。 桂枝用量過大易致頭暈目脹, 眼乾澀、咳嗽、口渴、尿少及尿道灼熱, 故不可過量。 一般用量3~9g。 特殊治療15~3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