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正常人一天排便幾次 排便多會變輕嗎

一、一天排便幾次算正常

1-2次

正常人, 一般一晝夜排便1—2次, 便量100~200克, 質呈軟臘腸狀, 棕色。 這種顏色, 主要與血液中紅細胞的生理變化過程有關。

血液中紅細胞的平均壽命為120天, 超過了這個壽限就要被清除破壞, 分解成膽綠素、鐵和珠蛋白三種成分。 鐵和珠蛋白多被機體重新吸收利用, 而膽綠素卻經過一系列的體內過程變為膽紅素進入腸管, 與食物殘渣、多餘的消化液、腸壁脫落細胞以及大量的細菌等混合在一起, 經過氧化後排出體外, 這就是大便。 由於人們進食的品種較多, 食物又有各種各樣的顏色, 因此也會一造成大便顏色的相應改變。

3-4次

當然有的人一天會排便3-4次, 如果沒有腹痛及大便性狀的異常, 也可視為正常現象。 每天1次的排便足以排除腸道廢物, 沒有必要人為地使排便增加至3-4次。 因為對於沒有養成每天3-4次的排便習慣者, 機體沒有生理性的排便條件反射,

以致常無便意, 排便成為負擔, 便秘可能日益加重。

規律每週3次也正常

每日排便是正常的、也是最好的。 胃腸病學專家認為, 如果糞便不是太鬆軟或是太堅硬, 人們從每天排便3次到每週3次都屬於正常範圍。 也就是說, 排便有規律並不意味著每天都應該排便, 而是自始至終保持穩定一致的習慣。 只有在排便頻率發生突然變化時, 才應引起注意。

二、新生兒正常大便的形狀和次數

吃母乳的嬰兒大便呈金黃色, 偶爾會微帶綠色且比較稀;或呈軟膏樣, 均勻一致, 帶有酸味且沒有泡沫。 通常在新生兒期大便次數較多, 一般為一天排便2—5次, 但有的嬰兒會一天排便7—8次。 隨著孩子月齡的增長, 大便次數會逐漸減少,

2—3個月後大便次數會減少到每天1—2次。 因此, 吃母乳的嬰兒如果出現大便較稀、次數較多等情況, 只要嬰兒精神飽滿, 吃奶情況良好, 身高、體重增長正常, 家長就沒有必要擔憂。

如果嬰兒吃的是配方奶, 那麼大便通常呈淡黃色或土黃色, 比較乾燥、粗糙, 如硬膏樣, 常帶有難聞的糞臭味。 如果奶中糖量較多, 大便可能變軟, 並略帶腐敗樣臭味, 而且每次排便量也較多。 有時大便裡還混有灰白色的“奶瓣”。

不要和別的孩子進行比較, 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長軌跡, 孩子不同, 每日大便次數也不相同。 但要注意如果平時每天僅有1~2次大便, 突然增至5~6次大便, 則應考慮是否患病。

三、長時間做馬桶排便不是好習慣

多花些時間排便有益健康。

長時間坐在馬桶上排便並不是個好習慣。 首先, 在馬桶上坐的時間太長易長痔瘡, 會引起肛門放鬆, 隨後是反復對直腸周圍有助於控制排便的組織進行刺激, 就會形成“肛墊”;它會導致痔瘡, 或是這個部位的靜脈發炎。 多項研究也發現, 痔瘡患者更有可能在馬桶上長時間停留。 其次是髒。 大量研究表明, 如廁時閱讀材料或使用智慧手機會導致人們受到糞便細菌的污染。

四、大便臭的有個性

大便應該很臭。 大便的氣味不好聞, 但也不應當有腐臭味。 如果大便的氣味極度難聞, 那麼可能是感染的跡象, 如果不加以控制, 可能會發展為節段性腸炎、乳糜瀉或潰瘍性結腸炎。

結腸需要很好地沖洗。 從長期來看, 清洗結腸對健康很有害,

它在沖刷掉壞細菌的同時也把好細菌沖刷掉了, 更糟的是, 結腸中並沒有太多壞細菌。

五、排便多了體重會變輕?

排便更多, 體重減輕更多。 這種看法似乎與物理學定律相吻合:有更多的物質從體內排出, 體重自然就減輕了。 實際上並非如此, 很多人喝瀉藥或飲用“減肥茶”, 希望通過排便減掉熱量。 但熱量吸收主要發生在小腸內, 而瀉藥針對的部位是大腸或結腸。

六、日常生活防便秘:

1、保持樂觀:精神上要樂觀, 悲傷、憂愁易導致便秘;

2、重視早餐:早餐後, 食物會引起胃及結腸反射, 促使結腸產生蠕動, 推動排便;

3、養成早晨飲水的習慣:起床後喝一杯開水或牛奶、蜂蜜、果汁, 都有利排便作用;

4、多做運動:散步、跑步、按摩腹部、打太極拳等都可以加強胃腸運動,

易於排便。

5、適當進食雜糧:雜食五穀、蔬菜、穀物皮中含有的纖維素較多, 對腸腔有刺激作用, 有利糾正便秘;

6、停服瀉藥:便秘不能依賴瀉藥, 可多吃些黑芝麻、胡桃仁、葵花籽、杏仁、桑椹子、火麻仁、松子仁等食物, 潤腸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