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帶魚的功效與作用

中藥帶魚, 因為其作用和功效, 在現實生活中經常被人們使用。 那麼, 帶魚究竟具有怎麼樣的功效與作用呢?讓我們一起研究一下。

【別名】 鞭魚(《醫林纂要》), 帶柳(《福清縣誌》), 裙帶魚(《柑園小識》), 海刀魚、鱗刀魚(《黃渤海魚類調查報告》)。

【來源】 為帶魚種動物 帶魚 的 肉 。

【原形態】 體延長呈帶狀, 甚側扁, 體前部背腹緣幾呈平行狀, 向尾部漸細。 體長約70釐米。 頭狹長, 前瑞尖銳, 背面以眼間隔處為最寬, 側面平坦, 腹面狹窄, 吻長而尖。 眼中等大, 位高, 眼上緣達頭背緣。 眼間隔平坦, 中央微凹。 鼻孔小, 每側1個, 長橢圓形, 位於眼前方。 口大,

不傾斜, 口裂後緣達于眼的下方。 下頜長於上頜。 牙發達, 上頜前端有大犬牙2對, 尖端具倒鉤, 閉口時可嵌入下頜窩內;下頜前端有犬牙2對, 較上頜者小, 閉口時露於口外。 上下頜每側各有側扁而尖銳的牙齒1列。 舌及犁骨均無牙。 鰓耙細短, 大小不規則。 體光滑無鱗, 側線完全, 在胸鰭上方, 有顯著彎曲, 折向腹面, 沿腹緣向後幾成一直線。 背鰭長, 130~144, 起點在鰓孔後上角前方, 幾沿背緣的全長。 臀鰭107~113, 僅刺尖外露。 胸鰭短尖, 11~12, 位較低。 無腹鰭。 尾長, 向後漸細, 末端成鞭狀。 體銀白色, 背鰭及胸鰭淺灰色, 具細小黑點。 尾呈黑色。

【生境分佈】 棲於外海之中下水層, 有洄游習性。 分佈很廣, 我國自黃、渤海至南海均有。

【化學成份】 食部每100克含水分74克, 蛋白質18.1克,

脂肪7.4克, 灰分1.1克, 鈣24毫克, 磷160毫克, 鐵1.1毫克, 硫胺素0.01毫克, 核黃素0.09毫克, 尼克酸1.9毫克。 鮮帶魚每公斤含碘80微克。 每100克含維生素A50國際單位。

【性味】 ①《本草從新》:"甘, 溫。 "

【功能主治】 ①《本草從新》:"補五臟, 去風殺蟲。 "

【注意】 ①《藥性考》:"多食發疥。 "

【摘錄】 《*辭典》

【出處】 出自《本草從新》

通過對於帶魚的詳細介紹, 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認識, 可以更好的提高我們的生活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