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伊始早防“燥”
立秋即是秋季的開始, 人們在享受秋高氣爽的同時, 也別忘了它還帶來了時令主氣——燥。 秋燥對人體會產生什麼影響, 具體該怎麼應對呢?
祖國醫學認為:燥易傷肺。 因而“肺燥”是秋季就醫時患者聽到的最多的名詞。 在乾燥的氣候環境中, 人體可由此產生諸多津虧液少的“乾燥症”。 比如, 肺臟受傷, 多有咳嗽, 秋之咳嗽, 常為乾咳無痰或膠痰難咯, 謂之“燥咳”。 鼻乃肺之竅, 鼻乾燥或鼻衄于立秋之後尤為常見, 前者幾乎無人可免。 喉、咽也分別是肺之門戶和肺氣之通道, 秋燥所襲, 往往會導致咽幹、口燥、音啞等不適。
儘管秋燥對人體的影響涉及方方面面, 但防治之法也頗多。 正所謂:“木之為舟, 無水不行;治燥之法, 以潤為貴。 ”秋日在飲食上要注意滋養津液, 可適量飲開水、淡茶、豆漿等飲料, 並適當選食能夠潤肺清燥、養陰生津的食物, 如秋梨、甘蔗、荸薺、柿子、百合、銀耳等。 要少吃辛辣、油炸、烈性酒及乾燥的膨化食品, 因為此類食品易生燥化熱, 多食無益。
對於人體各部出現的“乾燥症”, 宜酌情予以調治。 如鼻燥, 尤其平時有萎縮性鼻炎、鼻中隔偏曲的人, 可點些薄荷滴鼻油, 具有清涼宣燥之功;咽燥飲用玄麥甘桔沖劑,
當心“秋燥”傷人
秋季乾旱少雨,
秋天發病特點在於“秋燥傷肺”, 意思是指秋季好發肺系疾病, 呼吸道病最多見。 早秋之時, 從立秋至秋分, 夏日暑熱尾氣未消, 濕邪燥邪合併傷人, 稱為溫燥, 極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慢性復發等, 此外還有其它疾病出現。 若至中晚秋, 從立夏至秋分後, 天氣轉涼, 寒邪與燥邪結合傷人, 稱為涼燥, 除導致上感、咳嗽、哮喘、支氣管擴張等病以外, 由於寒邪收引、血管收縮, 腦血管的病變特別是中風也隨之而來, 對於中老年人來說特別要小心為是。
根據秋季的發病特點,
秋燥鼻幹巧按摩
秋天氣候乾燥, 人們經常會感到鼻燥乾澀,
1、鼻外法。 用左手或右手拇指、食指, 夾住鼻根兩側, 用力向下拉, 由上而下連拉12次。 用此法拉動鼻部促使鼻粘膜的血液迴圈, 有利於分泌正常的鼻粘液。
2、鼻內法。 用左手或右手拇指、食指伸入鼻腔中, 夾住鼻中隔軟骨, 輕輕下拉12次。 此法既可增加鼻粘膜的抗病能力, 預防感冒和鼻炎, 又能使鼻腔濕潤, 粘膜紅潤, 保持正常溫度, 增加耐寒能力。
3、點按迎香穴。 以左右兩手中指或食指點按迎香穴(在鼻翼旁的鼻唇溝凹陷處)12次。
4、點按印堂穴。 用拇指或食指、中指的指腹點按印堂穴(位於兩眉中間)l2次。 也可用兩手中指的指腹, 一左一右地交替按摩印堂穴。 按摩印堂穴可增強鼻粘膜上皮細胞的增生能力, 能刺激嗅細胞, 使嗅覺靈敏。
(實習編輯:王嘉偉)
相關閱讀: 自我保健防秋燥湯湯水水防秋燥飲食“黑白配”助你安度寒燥秋秋季養生防燥吃喝講究不簡單 網友評論: 已有評論()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