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養生

春季養生捂好四部位 小孩不宜捂太實

春季養生小常識有哪些?由冬季轉入初春, 咋暖還寒, 氣溫變化大, 這個時候要注意“春捂”。 所謂春捂, 就是要對身體比較脆弱的部位進行保護, 不要過分暴露, 以免入風寒引起疾病。 今天小編就來告訴大家, 春季養生應該捂好哪些部位, 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春捂”有其科學道理

“春捂秋凍”是一句民間諺語, 意思是春天氣溫剛轉暖, 不要急著脫掉厚衣服, 秋季氣溫稍涼爽, 不要過早過多地增加衣服。

“老年人還好, 最常見的就是年輕人迫不及待減衣服, 又是短裙絲襪, 又是短袖涼鞋, 好像夏天已經來了。 猛脫衣又不及時加衣, 自然感冒著涼、頭痛發熱都來了。 ”專家說, 冬天人們穿衣多, 把自己裹得很嚴實, 使身體的散熱保持在一個恒定狀態, 對維持抵抗力是極有幫助的。

但到了春天, 天氣還沒有完全熱起來, 就忙著換上單薄的衣服, 身體散熱加快, 抵抗力也會隨之下降。

身體壯的人或許能耐受一時, 體質弱的包括老人、女性和有慢性病的人, 吹點風可能就會著涼。 所以, 春天絕對不要以一天的最高氣溫來選擇當天的衣著, 應適當保暖, 尤其在早晚和室內照射不到陽光的地方, 最好多穿一件外套。

“春捂”重點捂哪裡?

專家說, “春捂”有幾個重點所在:

1、頸部 在脖子後面有個穴位叫“大椎穴”, 幾乎所有的陽經都要從大椎穴經過, 在此彙聚。 如果大椎穴受寒, 會導致感冒等疾病的發生, 同時不利於腦部供血, 所以早晚氣溫低時穿高領衣服或者圍圍巾。 遇上倒春寒的天氣, 體弱者出門最好戴頂帽子, 避免頭部著涼。

2、背部 中醫認為背部是“督脈所過”, 屬陽, 背部著涼則陽氣受損。 因此, 注意背部保暖也是很重要的。 專家建議, 在單衣上套件毛背心是比較合適的做法, 如果還怕熱, 穿件風衣也不錯。

3、腹部 腹部著涼易導致消化功能紊亂, 出現腹痛、腹瀉、胃口不好甚至嘔吐等, 女性還可能因此發作痛經, 一定要嚴加防範。 楊小紅說, 潮汕的孩子常年穿著個小肚兜,

無論怎麼脫衣都不怕肚子涼到, 是家長們可以借鑒的好經驗。 成人則要注意睡覺蓋好被子, 洗澡後及時穿衣, 別一時貪涼快把肚子袒露在外, 到頭來腹部受涼致病就後悔莫及了。

4、腰部以下的部位 中醫認為, 寒多自下而起, 因為距離心臟遠, 人體下身的血液迴圈要比上部差, 容易遭到風寒侵襲。 因此要注意下身的保暖, 促進血液迴圈。 對那些喜歡穿超短裙、絲襪的女性, 這一點最應該注意。 有些人喜歡在家光著腳走路, 但即使有木地板和地毯, 室內的寒氣依然會由腳而入肺腑。 所以沒到夏天都應該穿襪子, 體質差的人還需要穿上毛拖鞋護腳。

小孩不宜捂太實

春天該“捂”, 但也不是完全不能減衣服, 其中的“度”要靠自己把握, 切忌“別人怎樣我也要怎樣”。 像有的孩子抵抗力弱, 老是感冒, 稍微捂一捂是對的。 可大部分健康的孩子陽氣很旺盛, 反倒不宜捂得太厲害, 以免出一身汗後更容易著涼。

專家說, 她就有這樣的親身經歷。 “以前把小孩放在搖籃裡睡, 周圍被褥都塞得滿滿的,

可能是熱得難受, 每天晚上孩子都不停地哭, 早上一看整個背都濕透了。 我剛開始還不明白怎麼回事, 大概有好幾個月, 才慢慢醒悟是捂得太厲害了。 再後來把小孩放床上睡, 地方大, 裹得也不嚴實, 就能睡沉了。 ”

專家指出, 不少家長總是不知道孩子該穿衣還是該減衣, 其實衡量穿得夠不夠, 應以不出汗為度, 同時又保持手腳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