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功夫茶具

功夫茶具

飲茶離不開茶具, 茶具指泡飲茶葉的專門器具, 包括壺, 碗, 杯, 盤, 托等, 古人講究飲茶之道的另一個重要表現, 是非常注重茶具的本身的藝術, 一套精緻的茶具配合色, 香, 味三絕的名茶, 可謂相得益彰。 隨著飲茶之風的興盛以及各個時代飲茶風俗的演變, 茶具的品種越來越多, 質地越來越精美。 廣東潮州和汕頭一帶盛行工夫茶, 工夫茶最講究的第一是茶具, 它之所以和其它喝茶方法有別也在於茶具。 潮汕功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需要十種。

任何茶道皆有“茶道組”一套, 所謂“茶道組”是指進行茶道的一“組”器具,

該器具一套如下:茶筒(形如筆筒, 用來放置其它器具)、茶匙(拔茶用, 像細長小勺)、茶針(細長針狀)、茶夾(用來夾杯等)、茶刀(泡普洱茶必備)、茶漏(狀似大開口漏斗)。 功夫茶亦不例外。

功夫茶具及其作用

第一:茶壺

潮人土語叫做“沖罐”, 也有叫做“蘇罐”的,

因為它出自江蘇的宜興, 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 選擇茶壺, 好壞標準有四字訣, 曰:“小, 淺, 齊, 老。 ”茶壺有二人罐, 三人罐, 四人罐, 四有罐等的分別, 以孟臣, 鐵畫軒, 秋圃, 萼圃, 小山, 袁熙生等製造的最受珍視。 壺的式樣很多, 有小如桔子, 大似蜜柑者, 也有瓜形, 柿形, 菱形, 鼓形, 梅花形......等等。 一般多有鼓形的, 取其端正渾厚故也。 壺的色澤也有多種, 朱砂, 古鐵栗色, 紫泥, 石黃, 天青......等等。 但不管款式, 色澤如何, 最重要的是“壺宜小不宜大, 宜淺不宜深”。 因為大就不“工夫”了。

第二:茶杯

茶杯的選擇也有四字訣:小, 淺, 薄, 白。 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襯托茶的顏色;質薄如紙以使其能以起香。 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藍花底平口闊,

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杯”為珍貴, 但已不易得。 江西景德鎮和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 也是很好的, 俗稱為“白果杯”。

第三:茶洗

形如大碗, 深淺色樣很多, 烹功夫茶必備三個, 一正二副, 正洗用以浸茶杯, 副洗用以浸沖罐, 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過的茶葉。

第四:茶盤

茶盤是用來盛茶杯的, 也有各種款式, 圓月形, 棋盤形......等等。 但不管什麼式樣, 最重要也是四字訣:寬, 平, 淺, 白。 就是盤面要寬, 以便就客人人數多寡, 可以放多幾個杯;盤底要平, 才不會使茶杯不穩, 易於搖晃;邊要淺, 色要白, 這都是為了襯托茶杯, 茶壺, 使之美觀。

第五:茶墊

比茶盤小, 是用來置沖罐的, 也有各種式樣, 但總之要注意到“夏淺冬深”。 冬深是為便於澆罐時多裝些沸水,

使茶不易冷, 茶墊裡還要墊上一層“墊氈”, “茶墊”是用絲瓜絡按茶墊的形狀大少煎成的, 所以要用絲瓜絡而不用布氈者, 為了不會生異味, 墊氈的作用是為了保護茶壺, 工夫茶在灑茶後還要將茶壺倒置過來以免壺裡積水, 一點點的水, 也會使茶味變苦, 原因是單寧酸溶解了。

第六:水瓶與水缽

作用一樣, 都是用以貯水烹茶的。 水瓶, 修頸垂肩, 平底, 有提柄, 素瓷青花者最好。 也有一種束頸有嘴, 飾以螭龍, 名叫螭龍樽的也不錯。 水缽, 也是用來貯水以備烹茶的, 大小均相等于一個普通花盆, 款式也很多。 明代制的“紅金彩”, 用五金釉, 描金魚二尾在缽底, 舀水時水動, 好像金魚也動, 這是很少見的珍品。

第七:龍缸

大龍缸類似庭中栽種蓮花之蓮缸,

或較小些。 用以貯存大量的泉水, 密蓋, 下托以木幾, 放在書齋一角, 古色古香。 龍缸也是素瓷青花, 有明宣德年造的, 但很難見到。

第八:紅泥小火爐

紅泥小火爐, 潮安, 潮陽, 揭陽都有製作, 式樣好看極了。 同樣有各種形式, 特點是長形, 高六、七寸, 置炭的爐心深而小, 這樣使火勢均勻, 省炭, 小爐有蓋和門, 不用語時把它一蓋一關, 既節約, 又方便。 小爐門邊往往還有一副很文雅的對聯, 益發增添茶興。

第九:砂銚

“砂銚”, 潮安楓溪做的最著名, 俗稱“茶鍋”, 是用砂泥做成的, 很輕巧, 水一開, 小蓋子會自動掀動, 發出一陣陣的聲響。 這時的水沖茶剛剛合適。 至於用鋼鍋, 鋁鍋來煮水沖共茶的, 雖然也無不可, 可是金屬的東西,

用以煮水沖茶畢竟要差一些, 不算工夫了。

第十:羽扇與鋼筷

羽扇是用以煽火的, 煽火時既須用勁, 又不可煽過爐門左右, 這樣才能保持一定火候, 也是表示對客人的尊敬。 所以, 特製的羽扇不但有利工夫的施展, 而且一枝用潔白鵝翎編制成的扇, 大汪過掌, 竹柄絲穗的精雅, 襯托著紅, 綠, 白……各種顏色的茶具, 加上金紫色的濃茶, 自然別有風趣。 鋼筷則不但為了鉗炭, 挑火, 而且可以使主人雙手保持清潔。

功夫茶具“四件寶”

中國的飲茶之道,最為講究的恐怕要算功夫茶了。《清朝野史大觀》載“中國講求烹茶,以閩之汀、泉、漳三府,粵之潮州府功夫茶為最。”功夫茶大都是閒情逸興烹飲或作為待客的禮節,故有“閑來細品功夫茶”、“無茶不成禮”之說。

功夫茶具雖多,但茶人們卻認為“四寶”是必具:孟臣沖罐(小紫砂陶壺)、若深甌(小薄瓷杯)、玉書畏(燒水陶壺)、潮汕烘爐。閩、粵、台茶人對茶壺沖罐排名次有句茶諺:“一無名、二仕亭、三萼圃、四孟臣、五逸公。”不知何為,“孟臣”排名第四卻備受茶人寵愛。史傳,孟臣是明代制壺名匠惠孟臣,他最早制壺於明代天啟年間,最初壺底刻有“大明天啟丁卯荊溪惠孟臣制”字樣。《桃溪客語》載:“孟臣筆法絕類褚遂良。”孟臣罐具有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暑夏不變餿的優點。茶人選購它的標準是“三山齊”,即把壺去蓋覆置平桌,滴嘴、壺口,把柄三點平成一線就是真品了。泡茶越頻越久,壺壁長的茶銹越厚,可節省茶葉,即使空壺注入沸水也有茶香茶色,茶銹厚的孟臣壺常是茶主人炫耀“茶齡長”的物證。若深甌是清代江西景德鎮瓷的名匠若深的佳作,杯底書有“若深珍藏”如今業已罕見。

功夫茶另“兩寶”之一的玉書畏以潮州百年老號《陶聖居》做的尤佳,有極好的耐冷熱驟變性能。隆冬,拿出爐外許久保溫。功夫茶講究水不能過熱,玉書畏便於觀察火候且不易生水垢。而潮汕烘爐則是選取粵東優質高齡土精工燒制的紅泥小火爐,這種爐具早在唐宋年間即出名,特點是長形,有一尺多高,很雅觀。爐心深又小,能使火熱均勻省炭,爐有蓋有門,通風性能好,值得稱道的是水溢爐中“火猶燃,爐不裂”,有的藝匠還喜歡在爐門兩側配一對茶聯。

功夫茶具“四件寶”

中國的飲茶之道,最為講究的恐怕要算功夫茶了。《清朝野史大觀》載“中國講求烹茶,以閩之汀、泉、漳三府,粵之潮州府功夫茶為最。”功夫茶大都是閒情逸興烹飲或作為待客的禮節,故有“閑來細品功夫茶”、“無茶不成禮”之說。

功夫茶具雖多,但茶人們卻認為“四寶”是必具:孟臣沖罐(小紫砂陶壺)、若深甌(小薄瓷杯)、玉書畏(燒水陶壺)、潮汕烘爐。閩、粵、台茶人對茶壺沖罐排名次有句茶諺:“一無名、二仕亭、三萼圃、四孟臣、五逸公。”不知何為,“孟臣”排名第四卻備受茶人寵愛。史傳,孟臣是明代制壺名匠惠孟臣,他最早制壺於明代天啟年間,最初壺底刻有“大明天啟丁卯荊溪惠孟臣制”字樣。《桃溪客語》載:“孟臣筆法絕類褚遂良。”孟臣罐具有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暑夏不變餿的優點。茶人選購它的標準是“三山齊”,即把壺去蓋覆置平桌,滴嘴、壺口,把柄三點平成一線就是真品了。泡茶越頻越久,壺壁長的茶銹越厚,可節省茶葉,即使空壺注入沸水也有茶香茶色,茶銹厚的孟臣壺常是茶主人炫耀“茶齡長”的物證。若深甌是清代江西景德鎮瓷的名匠若深的佳作,杯底書有“若深珍藏”如今業已罕見。

功夫茶另“兩寶”之一的玉書畏以潮州百年老號《陶聖居》做的尤佳,有極好的耐冷熱驟變性能。隆冬,拿出爐外許久保溫。功夫茶講究水不能過熱,玉書畏便於觀察火候且不易生水垢。而潮汕烘爐則是選取粵東優質高齡土精工燒制的紅泥小火爐,這種爐具早在唐宋年間即出名,特點是長形,有一尺多高,很雅觀。爐心深又小,能使火熱均勻省炭,爐有蓋有門,通風性能好,值得稱道的是水溢爐中“火猶燃,爐不裂”,有的藝匠還喜歡在爐門兩側配一對茶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