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膽囊切除後遺症有哪些

膽囊切除患者很容易存在後遺症, 而這些後遺症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療控制, 那麼也會對健康造成非常大的威脅, 容易引起反流性胃炎, 食道炎或者是長期消化不良腹脹, 甚至是容易引起膽總管結石。

1、膽囊切除後可能造成鹼性反流性胃炎、食道炎:

正常人進食後膽囊收縮使膽汁集中大量進入腸道。 這一過程與胃十二指腸的分泌及蠕動是有規律地同步進行的。 膽囊切除術後因膽汁儲備功能的喪失而導致膽汁由間歇性和進食有關的排泄變成了持續性排入十二指腸, 返流入胃的機會增多, 導致了膽汁返流性胃炎和食道炎。 我想上述兩點就是因為沒有膽囊後所產生的所謂“洪水氾濫”吧。

2、膽囊切除後可能引起消化不良, 腹脹、腹瀉:

膽囊除具備儲存、濃縮和收縮等功能外,還具有複雜的化學功能和免疫功能。 膽汁是由肝細胞分泌肝細胞每天分泌約800-1200ml膽汁, 其中水分占97%。 肝細胞分泌的膽汁經肝內外膽管沿膽囊管進入膽囊進行存儲和濃縮。 濃縮後的膽汁要比肝臟分泌膽汁濃縮30倍, 並儲存於膽囊。 進食後, 尤其進高脂肪食物, 在迷走神經和膽囊收縮素的調節下, 膽囊收縮排出膽汁進入十二指腸腔內參加消化。

如果膽囊被切除, 此時膽汁由肝細胞分泌而排出卻無處可存, 不管人體是否需要, 膽汁只好持續不斷的排入腸道。

膽汁的產生、流向及膽囊的作用還可以有這樣一個通俗形象的比喻:膽汁好比長江的水、肝內外膽管好比長江、膽囊好比洞庭湖和鄱陽湖、Oddi’s括約肌好比吳淞口、十二指腸好比東海。 由青藏高原溶化的水通過各種支流匯入長江上游, 奔騰不息的流向吳淞口並匯入東海;洞庭湖和鄱陽湖為長江儲存了約40%水量。 膽囊不僅可以儲存膽汁, 還有濃縮膽汁的作用, 把從肝內排出的膽汁儲存於膽囊並濃縮, 在需要的時候(也就是在吃高油脂的食物時)膽囊收縮, 將濃縮的膽汁排出, 幫助消化。

我們在進餐時需要大量高濃度膽汁説明消化, 但此時體內無“富餘膽汁”相助, 從而影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特別是影響對脂肪的消化吸收, 其結果是誘發脂肪瀉及脂溶性維生素的缺乏;造成身體消化不良、腹脹、腹瀉、消瘦、面黃等。

3、膽囊切除術後膽總管結石的發生率增高:

在治療膽總管結石的過程中, 可以發現切除膽囊病例組膽管結石發生率明顯高於未切除膽囊組。 雖然切除膽囊後去除了膽囊結石, 卻很有可能因此“招來”膽總管結石。 一般人認為, 沒有膽囊了, 結石無處可長而只好在膽管內生存。 其實, 膽囊結石的成因與膽管結石成因是不同的。 但膽囊的存在直接影響膽管結石的形成。 這是因為膽囊切除前, 膽囊具有濃縮膽汁的作用, 濃縮的膽汁對膽固醇的溶解度較高, 而膽囊切除後, 膽汁酸鹽明顯減少, 膽汁的濃縮失去了場所, 肝膽管的膽汁酸濃度降低導致對膽固醇的溶解能力降低, 久而久之, 容易造成膽固醇的積累, 這樣就容易形成結石。 從“流體力學”的原理來講是:在膽囊切除以後,

膽管內的流體壓力失去了緩衝的作用, 導致了膽總管內壓力增高, 引起了膽總管代償性擴張, 從而使膽總管內的膽汁流速變得緩慢並發生旋渦或渦流, 而旋渦或渦流是形成膽石的重要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