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全世界的飲食指南都鼓勵吃魚?
世界衛生組織WHO公佈, 北歐國家的人平均最長壽、日本人和法國人最不容易胖, 這一切都和飲食及環境有著極大的關係。
營養學家們探究這些健康國家的飲食元素, 發現除了一般推崇的蔬菜水果和多纖維食物之外, 常吃魚類(每個星期至少兩次), 可能和各年齡層不同疾病的預防有關, 包括兒童時期的氣喘、中年人的心血管疾病, 甚至是老年男性攝護腺癌的發生率, 都似乎和平常有沒有吃魚或海鮮有關係。
漁產海鮮到底哪裡好?該怎麼挑怎麼吃?有沒有什麼禁忌?別擔心, 這篇文章營養師通通都幫你整理好了!
吃魚一部曲:為什麼魚是超級健康食物?
衛福部發佈的國民每日飲食指南有提到, 魚提供了優質蛋白質, 而且是減脂去油的好選擇。 2015- 2020的美國飲食指南和2010的歐洲食物指南, 也特別提到建議大家多吃海產少吃紅肉, 就是因為可以用魚類裡好油(不飽和脂肪酸)代替一般厚重的動物性壞油(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
魚類富含Omega-3必需脂肪酸, 根據梅約醫學中心的研究整理, 這些脂肪酸和調整身體內的發炎反應有關, 進而保護心血管的通透和彈性。
過去30年來, 世界各地的營養學家發現Omega-3脂肪酸對身體益處多多, 除了降血脂、降血壓、減少血栓、預防中風及心肌梗塞之外, 近年來醫學界也關注於Omega-3對增進兒童學習知能、和調節成人心情紓壓有一定的影響。
吃魚二部曲:挑選烹調請你跟我這樣做
既然吃魚好處多多, 該怎麼挑魚才新鮮, 買回家又該怎麼處理呢?其實很簡單, 只要記得三個步驟:看、聞、摸。
首先看看外觀是否表面光滑、鱗片完整。 眼睛要黑白分明, 白色的部份會反光、不是混濁的。 魚腮要紅潤有結實感。
然後聞聞看, 新鮮的水產應該是海水味, 即使是淡水魚也只有淡淡湖水味, 不應該有藥水味、腐爛味或腥味。
最後用手摸摸看魚的腹部, 應該飽滿但是不水腫, 也不會有汁液流出, 肉質有彈性就是新鮮的魚。
烹調上, 其實也有三個通則適用:
肉質好、鮮度高的魚, 適用於所有的烹調法, 蒸、烤、湯、煎、燒, 隨便煮隨便好吃。
肉質普通、鮮度高的魚, 則重調味, 像是醃過紅燒、檸檬白燒、或是醋溜提味。
肉質普通、鮮度也普通的魚, 則要現炸香或油煎之後再重味燒煮。 所以看到這大家就知道, 餐館裡賣的魚為什麼要經過多道烹調工藝才上桌了吧~
吃魚三部曲:誰不適合吃魚?
雖然魚的營養價值有其獨特的地位, 但是要注意一個準則, 營養不是多就好, 還是要適時適量, 如同飲食指南建議, 每星期約1~2次就足夠。
尤其近年來養殖漁業常為了省成本、增加生產率, 在小小的魚塭或近海裡養殖大量的漁獲, 又為了預防魚兒們不生病, 只好投以抗生素或激素維持生長, 恐有殘留的疑慮。
所以購買水產, 一定要認清信譽良好的商家, 有定期自主檢驗管理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