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誤區

震驚!早睡早起居然是一種病態

生物鐘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種工具, 它可以保持我們基本以24小時為行為週期, 睡覺吃飯都有規律的時間間隔, 不過它也可能會出現偏差。 就連早睡早起這種公認的健康作息方式, 也可能是一種病。

科學家稱之為家族性睡眠時段超前綜合症(FASPS), 患上這種罕見病症的人上床和起床的時間都比其他人要早四個小時。

早睡早起也許是個健康生活的良方, 不過對有些愛早起的人來說, 這可能是個不幸被寫進基因的狀況。 這些人患上了家族性睡眠時段超前綜合症(FASPS), 患上這種罕見病症的人上床和起床的時間都比其他人要早四個小時。

研究了培養的人皮膚細胞中一種已被確認的變異蛋白的行為後, 研究者稱該綜合症的根源可能是細胞核的一種簡單蛋白輸出。

生物鐘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種工具, 它可以保持我們基本以24小時為行為週期, 睡覺吃飯都有規律的時間間隔, 不過它可能會出現偏差。 研究發現很多患FASPS的患者有一種名為PERIOD2的蛋白質出現變異。 柏林Charit Universit tsmedizin的Achim Kramer說, 有人認為這種變異蛋白效應來自一種主要磷酸鹽簇的缺失, 不過還無法確認其機制。

一般認為, 修飾PERIOD2家族蛋白質的磷酸越少它就越穩定, 不過Kramer和同事發現這個病症中情況剛好相反。

他們在Genes and Development上的工作發現, 該變異的蛋白質降解的速度是正常速度的兩倍以上,

很明顯這是由它被從細胞核快速轉運到胞漿所致, 這種現象在消化蛋白的酶中是很普遍的。 Kramer解釋:“通常, 這種蛋白質產生於胞漿, 然後進入核內並抑制自身的合成。 ”

當它又被泵出核時, 該抑制作用就會減弱。 變異蛋白質出核的速度變快了, 所以抑制作用也就被更早的中和, 這就產生了一個加快了的迴圈。 Kramer稱:“這是第一例可以真正在蛋白水準上解釋的人類行為。 ”

其他人認為這項結果是一個有益的進步。 三藩市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睡眠遺傳學家Louis tacek表示, 該結果可幫助我們理解“精確的生物鐘是如何被修改的”。 他補充說, 動物實驗可以讓我們更好的研究不同的磷酸鹽簇對於活機體的蛋白質作用有著怎樣的貢獻。

最佳起床時間是7點21分

研究發現, 起床較早的人更易患高血壓、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 同時, 早起者中以老年人居多, 而他們本身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就較大。

那到底幾點起床最健康呢?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研究人員發現, 7點21分後起床最好, 因為如果在5:22—7:21之間起床, 血液中可能引起心臟病的物質會增加。 英國拉夫堡大學睡眠研究中心教授吉姆·霍恩則建議:一醒來就應該將檯燈打開, 這樣有助於調整生物鐘, 讓人更快清醒過來。 此外, 起床時儘量不要太猛, 而應躺在床上, 用5分鐘活動一下四肢和頭部, 否則會導致血壓突然變動。

但中國首席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教授說, 最佳起床時間並非固定值。 “健康的關鍵在於順應自然,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每天太陽升起時, 人體生物鐘就會發出指令, 交感神經開始興奮, 這時就該起床了。 ”也因此, 隨著一年四季太陽運行規律的不同, 人的起床時間也應有所變化, 春夏兩季應該晚睡早起, 秋天應該早睡早起, 冬天則應早睡晚起。

少睡1小時, 死亡率增加9%

洪昭光還強調, 無論幾點起床, 保證充足睡眠才是最重要的。 “一天中, 人清醒和睡眠的時間比例應該是2:1, 也就是說, 8小時睡眠是最好的。 睡眠時間平均別低於7小時, 否則每少睡1小時, 死亡率就增加9%。 ”

對青少年來說, 小學生應保證10小時睡眠, 中學生則是9小時, 否則會影響未成年人體格和神經的發育, 導致注意力、記憶力、自控力下降, 還可能引起免疫、內分泌系統混亂,

導致肥胖。

老人最好傍晚運動

“我每天不到6點就醒了, 躺在床上沒事做, 不起來還能幹嘛?”不少老人有這樣的疑問。 但洪昭光表示, 超過80歲、血壓較高、心臟也不太好的老人, 必須有足夠睡眠, 早晨也要起晚些。 “早晨交感神經興奮, 心臟負擔本來就重, 若早起運動, 對身體就更不利了。 所以老人最好等傍晚身體狀況好時運動。 ”

對習慣早醒的老人, 洪昭光建議:白天最好別睡覺;增加運動量, 因為運動能消耗能量, 本身就有安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