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壁瘤是由與心肌梗死後引起的心肌壞死的現象,
一般只要瘤體不是特別的大,
是可以先通過保守治療的,
室壁瘤大多數是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心臟病是有關係的,
如果瘤體比較小的話,
身體是不會出現什麼症狀的,
如果瘤體在慢慢變大,
是會引起左心衰竭的,
讓人的腦、腎出現栓塞。
檢出室壁瘤的方法主要有:
(1)據症狀判斷。
急性心肌梗塞後病人如發生持續的、難以控制的左心衰竭或周圍動脈栓塞,
或難治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
應考慮此合併症存在。
(2)心電圖。
急性心肌梗塞後兩周,
如sT段持續抬高,
應考慮有室壁瘤形成。
但目前認為,
持續的sT段抬高,
是嚴重左室區域性功能異常的一項特異、但不甚敏感的指標。
(3)超聲心動圖。
是檢出室壁瘤的一種敏感而可靠的檢查方法。
二維超聲心動圖不僅可顯示室壁瘤的位置、瘤腔的大小,
還可測定瘤壁各部位的厚度和活動情況。
並可對室壁瘤周圍的正常心肌作出估價,
為手術切除室壁瘤提供依據。
超聲心動圖對室壁瘤診斷的敏感性、特異性及安全性均優於體表心電圖、x線及心室造影。
(4)核素及核磁共振。
此方法對檢出室壁瘤具有其獨特的優點。
室壁瘤臨床特點由於定義方法和診斷標準的不同,
室壁瘤的發生率報導不一,
可能占到心肌梗死的10%~35%。
目前隨著溶栓治療和早期再血管化的開展,
室壁瘤的發生有減少趨勢。
在常規冠狀動脈造影中,
約有7.6%的患者可以發現室壁瘤。
無症狀的室壁瘤經內科保守治療10年生存率可以達到90%,
大多數患者仍然可以沒有症狀,
而有症狀的室壁瘤內科治療的5年生存率為47%~70%。
死亡的主要原因包括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和再發心肌梗死等。
影響內科治療效果的因素包括年齡、心功能狀況評分、冠狀動脈病變的程度、心絞痛的情況、既往的心肌梗死史、二尖瓣反流、室性心律失常、室壁瘤的大小、殘存心室功能和左心室舒張末壓力等。
室壁瘤最常見的症狀是心絞痛。
室壁瘤本身可能增加心肌耗氧,
減少氧供,
引起心絞痛。
另外室壁瘤患者合併三支病變占到60%以上,
心絞痛更是普遍存在的。
其次,
常見的症狀是呼吸困難,
多是在收縮功能和舒張功能都受損時引起的心衰表現。
合併心律失常者不少見,
可以導致心悸、暈厥、猝死、心絞痛加重和呼吸困難,
有的可能發生致命性心律失常。
通常血栓栓塞的發生機會較小,
但可引起腦卒中、再發心肌梗死以及肢體或臟器的缺血症狀,
故在房顫和大室壁瘤患者中如果發現附壁血栓應引起重視,
需要長期抗凝治療和超聲隨訪。
心電圖常見病理性Q波,
並有胸前導聯的持續性ST-T抬高,
應與急性心肌梗死鑒別。
胸部X線提示左心室擴張和心臟肥大,
但無法特異地顯示室壁瘤。
超聲心動圖不僅可以觀察室壁運動障礙,
還有助於發現腔內血栓和二尖瓣反流,
對於鑒別真假室壁瘤更有優勢,
敏感性和特異性都不錯。
左心室造影是最重要的診斷標準。
通常在前間隔和心尖部可以發現大片心室節段運動異常,
偶爾也能證實附壁血栓的存在。
造影還可以根據室壁運動異常的不同分為無運動型、運動不良型和反常運動型,
對治療方案的選擇有指導意義。
核素掃描和正電子斷層掃描(PET)檢查,
對於鑒別心梗早期真性室壁瘤和功能可恢復的冬眠心肌有重要意義。
最近採用的磁共振檢查(MRI)可以精確地探查室壁瘤,
對於探查血栓也是一個比較可靠的方法。
術前室顫和室性心動過速患者應進行電生理檢查,
以決定術中是否進行治療。
對於心肌梗死後6周內發生多源性室速的患者,
電生理檢查可能沒有幫助。
而對於術前沒有室速和室顫的患者進行電生理檢查是否有意義存在爭議,
因為術後發生心律失常的風險比較小,心內膜切除術也不能改善這一結果。
因為術後發生心律失常的風險比較小,心內膜切除術也不能改善這一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