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早知道 數數脈搏防心梗
一、數數脈搏防心梗 脈搏每分鐘在60-70次之間
冠心病患者的血管若已經出現狹窄或堵塞, 他們的脈搏次數最好能控制在每分鐘60—70次之間,
脈搏如果過慢, 每分鐘少於50次, 同樣會減少心臟對身體的供血, 引起乏力、頭暈等不適。 對於脈搏次數一直穩定的冠心病患者來說, 如果出現脈搏突然減慢, 極有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前兆。 這是因為急性缺血或壞死的心肌組織, 會釋放出異常代謝產物, 導致心率減慢。 此時, 冠心病患者不論是否伴隨胸悶、頭暈、噁心、乏力等症狀(有的患者會伴有一過性失明, 或突然出現排便感), 都要及時服藥(比如含服硝酸甘油), 同時到醫院做詳細的檢查。
正確摸脈方法
正確的摸脈方法是, 平躺安靜5分鐘後, 伸開左臂或右臂,
二、心肌梗死原因
1、壓力增大:中青年在社會、家庭及工作崗位上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
2、體力勞動減少:現代化人出門小汽車, 進門乘電梯, 體力勞動大大減少, 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患者越來越多。
3、飲食及環境污染:膳食結構的變化及環境污染的侵害, 也易於引起血管、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等生理機能紊亂。
4、其他因素:一旦出現持續熬夜、過度疲勞、嗜煙酗酒、飲食不節等誘發原因時,
三、心肌梗塞先兆症狀
心肌梗塞病人約70%有先兆症狀, 主要表現為:
1、突然明顯加重的心絞痛發作;
2、心絞痛性質較以往發生改變或使用硝酸甘油不易緩解;
3、疼痛伴有噁心、嘔吐、大汗或明顯心動過緩;
4、心絞痛發作時出現心功能不全因此而加重;
5、心電圖示ST段一時性上升或明顯壓低, T波倒置或高尖, 或伴有心律失常;
6、老年冠心病病人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心衰、休克、呼吸困難或暈厥等。
心肌梗塞先兆症狀多在發病前1周, 少數病人甚至提前數周出現。 約40%的病人發生于梗塞前1-2天。
四、急性心肌梗死臨床症狀
1、疼痛
是急性心肌梗死中最先出現和最突出的症狀, 心肌梗死症狀典型的部位為胸骨後直到咽部或在心前區, 向左肩、左臂放射。 疼痛有時在上腹部或劍突處, 同時胸骨下段後部常憋悶不適, 或伴有噁心、嘔吐, 常見於下壁心肌梗死。 不典型部位有右胸、下頜、頸部、牙齒、罕見頭部、下肢大腿甚至腳趾疼痛。
2、全身症狀
心肌梗死症狀主要是發熱, 伴有心動過速、白細胞增高和紅細胞沉降率增快等, 由於壞死物質吸收所引起。 一般在疼痛發生後24~48h 出現, 程度與梗死範圍常呈正相關,
3、心律失常
見於75%~95%的病人, 多發生在起病1~2 周內, 而以24h內最多見, 可伴乏力、頭暈、昏厥等症狀。 室性心律失常最為多見, 尤其是室性過早搏動, 若室性過早搏動頻發(5 次/min 以上), 成對出現或呈短陣室性心動過速, 多源性或落在前一心搏的易損期(RonT)時, 常預示即將發生室性心動過速或心室顫動。
4、胃腸道症狀
疼痛劇烈時常伴有頻繁的噁心、嘔吐和上腹脹痛, 與迷走神經受壞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 組織灌注不足等有關。 腸脹氣亦不少見。 重症者可發生呃逆。
五、晚上喝250毫升白開水有效防心梗
據統計, 腦血栓形成絕大部分是清晨起床時被發現的, 猝發時間多在半夜。 老年人由於生理衰老等各種因素, 大都有不同程度的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疾病,血液黏稠度也較高。
人在夜間因呼吸和出汗會耗散部分水分,加之老人常有起夜習慣,體液隨之消耗也較多。夜間缺水會使血液黏稠度升高,血小板凝聚力亢進,使原來粥樣硬化的血管更易產生栓塞,老年人如果在夜間喝一杯白開水,有助於預防中風和心肌梗死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六、心肌梗死飲食注意事項
1、食物細軟、少食多餐
由於心肌梗塞患者的泵血功能低下,導致胃腸粘膜功能減弱、瘀血,消化功能不良、食欲不振、消化液分泌減少。所以,平時要吃易消化、半流食的軟食,同時,一日進餐4-5次,不易過多。否則會由於腹部脹滿,腹腔器官血流相對增加,反射性地使冠狀動脈血流相對減少,易誘發心律紊亂、加重心肌梗塞的程度、心力衰竭、心絞痛、嚴重還會引起猝死。
2、低膽固醇、低脂肪飲食
日常飲食應以玉米油、菜籽油、芝麻油、花生油、豆油等作烹調用油。上述植物油不含膽固醇、為不飽和脂肪酸、有利於患者的康復。應避免食用含膽固醇高的動物內臟、過多的動物脂肪、同時宜多吃豆製品。每日膽固醇的總攝人量應控制在300mg以下。
3、限制食鹽
鈉攝人過多,就能增加血管對各種升高血壓物質的敏感性,引起細小動脈痙攣,使血壓升高。鈉還有很強的吸收水分的作用,食鹽過多,可使血容量增加,從而直接增加心臟負擔。所以,心肌梗塞的患者每日食鹽量不應超過4g。
4、控制總熱量的攝入
臨床資料表明,肥胖者患心肌梗塞的機率要大,因為脂肪過多環繞心臟,壓迫心肌,導致心肌功能減弱,所以,要控制體重,限制總熱量。在休息的情況下,每天供給熱量以25-30千卡/kg體重為宜。
5、補充微量元素和維生素C
微量元素中的鎂、碘對降低血清膽固醇有重要作用,可減少減緩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形成、鈣鹽和膽固醇在血管壁內的沉積。維生素C具有防止出血、促進創面癒合、增強血管彈性。含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主要是水果和蔬菜,尤其是草莓、番茄、新鮮大棗、獼猴桃等。海產食物中的海帶、紫菜、海蜇、魚、蝦等含碘量較多,在日常飲食中可經常交替食用,鎂在綠葉蔬菜中含量較多。
大都有不同程度的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疾病,血液黏稠度也較高。人在夜間因呼吸和出汗會耗散部分水分,加之老人常有起夜習慣,體液隨之消耗也較多。夜間缺水會使血液黏稠度升高,血小板凝聚力亢進,使原來粥樣硬化的血管更易產生栓塞,老年人如果在夜間喝一杯白開水,有助於預防中風和心肌梗死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六、心肌梗死飲食注意事項
1、食物細軟、少食多餐
由於心肌梗塞患者的泵血功能低下,導致胃腸粘膜功能減弱、瘀血,消化功能不良、食欲不振、消化液分泌減少。所以,平時要吃易消化、半流食的軟食,同時,一日進餐4-5次,不易過多。否則會由於腹部脹滿,腹腔器官血流相對增加,反射性地使冠狀動脈血流相對減少,易誘發心律紊亂、加重心肌梗塞的程度、心力衰竭、心絞痛、嚴重還會引起猝死。
2、低膽固醇、低脂肪飲食
日常飲食應以玉米油、菜籽油、芝麻油、花生油、豆油等作烹調用油。上述植物油不含膽固醇、為不飽和脂肪酸、有利於患者的康復。應避免食用含膽固醇高的動物內臟、過多的動物脂肪、同時宜多吃豆製品。每日膽固醇的總攝人量應控制在300mg以下。
3、限制食鹽
鈉攝人過多,就能增加血管對各種升高血壓物質的敏感性,引起細小動脈痙攣,使血壓升高。鈉還有很強的吸收水分的作用,食鹽過多,可使血容量增加,從而直接增加心臟負擔。所以,心肌梗塞的患者每日食鹽量不應超過4g。
4、控制總熱量的攝入
臨床資料表明,肥胖者患心肌梗塞的機率要大,因為脂肪過多環繞心臟,壓迫心肌,導致心肌功能減弱,所以,要控制體重,限制總熱量。在休息的情況下,每天供給熱量以25-30千卡/kg體重為宜。
5、補充微量元素和維生素C
微量元素中的鎂、碘對降低血清膽固醇有重要作用,可減少減緩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形成、鈣鹽和膽固醇在血管壁內的沉積。維生素C具有防止出血、促進創面癒合、增強血管彈性。含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主要是水果和蔬菜,尤其是草莓、番茄、新鮮大棗、獼猴桃等。海產食物中的海帶、紫菜、海蜇、魚、蝦等含碘量較多,在日常飲食中可經常交替食用,鎂在綠葉蔬菜中含量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