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茯苓[圖]的功效與作用

中藥的本質就是治標也治本, 比起西藥來中藥的作用和功效要好很多。 中藥茯苓[圖]也是同樣如此的, 下面就來介紹下中藥茯苓[圖]的功效與作用。

【英文名】 PORIA

【別名】 茯苓個、茯苓皮、茯苓塊、赤茯苓、白茯苓

【來源】 本品為多孔菌科真菌 茯苓 Poria cocos (Schw.) Wolf 的乾燥 菌核 。 多於7~9月採挖, 挖出後除去泥沙, 堆置“發汗”後, 攤開晾至表面乾燥, 再“發汗”, 反復數次至現皺紋、內部水分大部散失後, 陰乾, 稱為“茯苓個”;或將鮮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 陰乾, 分別稱為“茯苓皮”及“茯苓塊”。

【性狀】 茯苓個:呈類球形、橢圓形、扁圓形或不規則團塊, 大小不一。 外皮薄而粗糙,

棕褐色至黑褐色, 有明顯的皺縮紋理。 體重, 質堅實, 斷面顆粒性, 有的具裂隙, 外層淡棕色, 內部白色, 少數淡紅色, 有的中間抱有松根。 無臭, 味淡, 嚼之粘牙。

【鑒別】 (1) 本品粉末灰白色。 不規則顆粒狀團塊及分枝狀團塊無色, 遇水合氯醛液漸溶化。 菌絲無色或淡棕色, 細長, 稍彎曲, 有分枝, 直徑3~8μm, 少數至16μm。

【炮製】 取茯苓個, 浸泡, 洗淨, 潤後稍蒸, 及時切取皮和塊或切厚片, 曬乾。

【性味】 甘、淡, 平。

【歸經】 歸心、肺、脾、腎經。

【功能主治】 利水滲濕, 健脾寧心。 用於水腫尿少, 痰飲眩悸, 脾虛食少, 便溏泄瀉, 心神不安, 驚悸失眠。

【用法用量】 9~15g。

【貯藏】 置乾燥處, 防潮。

【備註】 (1)如偏於寒濕者, 可與桂枝、白朮等配伍;偏於濕熱者, 可與豬苓、澤瀉等配伍;屬於脾氣虛者, 可與黨參、黃耆、白朮等配伍;屬虛寒者,

還可配附子、白朮等同用。 對於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泄瀉、帶下, 應用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 常與黨參、白朮、山藥等配伍。 可用為補肺脾, 治氣虛之輔佐藥。 對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濕, 停聚化生痰飲之症, 可用半夏、陳皮同用, 也可配桂枝、白朮同用。 治痰濕入絡、肩酸背痛, 可配半夏、枳殼同用。 用於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 常與人參、遠志、酸棗仁等配伍。

【摘錄】 《中國藥典》

【出處】 《本經》

通過上面文章的介紹, 相信大家對於茯苓[圖]有了一定的瞭解, 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藥材, 但它的藥性和作用還有很多, 因此希望大家在與自身情況結合的基礎上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