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秋季進補誤區 改善養生誤區

導讀:究竟人們對於秋季進補存在有哪些誤區, 而相對應的建議又是什麼呢?四季養生網為您解析秋季養生誤區。

無肉不歡?果蔬更潤肺!

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楊力表示:在秋天, 大家喜歡大塊吃肉以進補。 動物性食物無疑是補品中的良劑, 不僅有較高的營養, 而且味美可口。 但肉類不易消化吸收, 若久吃多吃, 對胃腸功能已減退的老年人來說, 常常不堪重負。 而肉類消化過程中的某些“副產品”, 如酸性的脂類、糖類等物質又往往是心腦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

楊教授建議大家:。 《飲膳正要》說:“秋氣燥, 宜食麻以潤其燥, 禁寒飲”。 更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 以滋陰潤燥者。 總之, 秋季時節, 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鳳梨、乳品等柔潤食物, 以益胃生津。 新鮮果蔬通常有止咳潤肺的功效, 可以多吃。

專家推薦:五彩蜜珠果

[配料]蘋果1個,

梨1個, 鳳梨半個, 楊梅10粒, 荸薺10粒, 檸檬1個, 白糖適量。

[做法]蘋果、鴨梨、鳳梨洗淨去皮, 分別用圓珠勺挖成圓珠, 荸薺洗淨去皮, 楊梅洗淨待用。 將白糖加入50毫升清水中, 置於鍋內燒熱溶解, 冷卻後加入檸檬汁, 把五種水果擺成喜歡的圖案, 食用時將糖汁倒入水果之上, 即可。

[功效]生津止渴, 潤肺消食。

二、地域不分濫補一氣?南北大不同!

上海市岳陽醫院中醫內科主任醫師田華表示:我國幅員遼闊, 地理環境各異, 人們生活方式不同, 同屬冬季, 西北地方與東南沿海地區的氣候迥然有別。 冬季的西北、東北地區天氣較冷, 進補宜大溫大熱之味, 如羊肉、狗肉、鹿肉等, 補品中如人參酒、參茸酒等, 強壯補身, 禦寒助陽確有作用。 而長江以南地區即使入秋,

但氣溫較北方地區要溫和的多, 進補宜清淡甘溫之味, 如雞、鴨、鵝等。

田教授建議:長江以南地區的人們如果多食羊肉、狗肉、鹿肉等容易燥熱動火, 出現咽痛、口瘡、鼻出血等症狀。 雨量較少且氣候偏燥的地帶, 也是少用為佳, 應以幹潤生津之品如百合、荸薺、蓮藕、梨等果蔬為宜。

進補“多多益善”?對症下藥才有效!

解放軍總醫院中醫研究所主任醫師王發渭表示:任何食物或補藥食用過量都有害, 認為“多吃補藥, 有病治病, 無病強身”不科學。 無病亂補, 既增加開支, 又加害自身。 特別是有些人認為燕窩、海參、蟲草等是好東西, 一味進補, 但事實上海參主要是養腎陰的, 而燕窩、蟲草是增強免疫力的, 一般人並不需要用這些東西進補。

倒不如吃些蘿蔔、梨、藕、百合、銀耳這些時令蔬果更合適。

王主任建議大家:秋季為了增強免疫力, 除了進補, 鍛煉身體也很重要。 可以飯後散散步, 上下班路近的騎騎車, 週末和家人打打羽毛球或去近郊遠足等。 同時秋天要注意養收, 少熬夜, 沒有必要的時候, 夜裡儘量睡子午覺, 早睡早起身體好。

因人而異:濫用膏方不可取

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營養科主任王建介紹: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 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 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 否則適得其反, 會傷害身體。 保健養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別, 但起碼應分為偏寒和偏熱兩大類。 偏寒者畏寒喜熱, 手足不溫, 口淡涎多, 大便溏, 小便清長, 舌質淡脈沉細。

偏熱者, 則手足心熱, 口幹, 口苦, 口臭, 大便幹結, 小便短赤, 舌質紅, 脈數。 若不分寒熱妄投藥膳, 容易導致“火上加油”。

王建醫師表示:現在不少白領希望能通過開膏方達到調理亞健康、抵抗疲勞的目的。 但隨著藥材價格上漲, 動輒上千元的膏方令人卻步, 一些年輕白領轉投購物網站, 爭相求購廉價的成品膏方。 此外, 還有一些女白領在家自行熬制膏方, 還把配方和做法“曬”到網上。 但事實上, 每年都有因為自己購買材料、在家自製膏方不當, 結果吃出上火、嘴裡起瘡等問題的個例。

為何魚頭湯濫補易傷身?

根據江蘇省人民醫院營養科李群主任介紹, 人體健康所需要的營養不是一種元素, 而是多種元素按比例的科學組合,

並且應當因人而異。 例如對於蛋白質, 如果是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的病人就需要高蛋白飲食, 但對於慢性腎功能衰竭病人往往高蛋白是致命的。 而葷湯(魚、肉湯)中除富含脂肪外, 別的營養素都很缺乏。 如:一碗魚湯裡溶解的蛋白只占魚肉的2%左右, 卻集中了魚肉中脂肪的40%。

對於需要科學攝入蛋白質、維生素、膳食纖維的老年人以及三高人群來說, 常喝魚湯會導致脂肪攝入超標及能量超標, 同時, 魚湯的飽腹感會擠佔他本來該攝入的其他食物的胃容量, 長期食用會影響膳食結構, 造成營養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