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醫學文獻中,
以太極(Tai Chi)為字彙查詢至2002年6月,
共有80篇文章,
沒有一篇提到太極拳對於身體有害,
不像其它運動都會有一定的運動傷害。
文獻所強調的是對於健康者的保健及病患的複健。
一般而言太極拳架式的演練,
大約是20-30分鐘,
運動量為最大氧氣消耗量的35-55%,
是屬於中度運動量。
而且血中乳酸含量為3.8mM(厘摩爾),
約略是血中乳酸堆積的開始,
因此太極拳也屬於“有氧運動”。
台大複健系有一系列的研究,
發現長期練太極者,
心肺功能較好、體脂肪比率較低、身體柔軟度高,
其它研究也顯現練拳者,
皮下微血管流量較好、骨胳肌肉功能佳、姿勢平衡感好,
可以防止老年人摔跤。
練拳架的通氣需求量也較低,
對於慢性病患的複健,
例如心臟病、慢性肺氣腫、氣喘、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風等,
都有一定的功效。
至於太極拳為什么對於身體健康有用是有很多說法,
以西醫的論點,
如前所言太極拳是中度運動量,
而且是“有氧運動”,
可以消耗多餘的脂肪、防止血管硬化阻塞、增加氣體交換、氧氣供應充足、血流通暢、活化細胞防止病變。
而以中醫“氣”的觀點,
自然是如拳經所言,
太極拳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以八法為基礎 - 氣沉丹田、含胸拔背、松肩垂肘、虛領頂勁、尾閭中正。
並強調“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
尤須貫串,
氣宜鼓蕩,
神宜內斂”。
因此練拳時,
先要全身放鬆,
呼吸調勻,
心無雜念,
在天人合一之時,
由內啟動,
配合湧泉丹田夾脊,
在神志清醒、鎮定輕鬆之下,
做全身合諧協調的動作(一動無有不動,
一靜無有不靜)。
表面上是做全身協調性的運動,
其實是由內而外,
其根在腳發於腿,
主宰於腰、行於手指,
由腳而腿而腰,
總須完整一氣,
發之全身,
因此身體自然是松的,
如鄭師爺所言 “體如能松,
則百病不得上身,
因體能松,
則氣血流暢,
筋脈和同,
五臟始得平衡,
上中下三焦,
了無阻礙,
則病何能侵其體也”,
“茍能得其健康,
便是袪病,
能袪病,
即能延年”。
只是西醫雜誌,
目前仍未承認有氣或經絡之說,
所以沒有任何醫療報導。
而我們也曾依吳老師的想法,
嘗試去瞭解甚么是“氣”,
特別是太極的“氣”是甚么當然“氣”的解釋很多,
可能是能量,
電磁波、阿爾發(α)波……,
結論卻莫衷一是。
而我們試圖以李嗣岑教授的理論來探討,
他認為氣是α波,
是8-12赫芝(Herz)的波長,
可能與分子間氫鍵有關,
正常人在閉眼或入睡前,
腦電波會出現α波,
而禪定的高人在入定後,
腦電波會由後腦向額葉形成協調式的整波,
以α波出現。
我們以為太極拳是動的禪,
在精神專注之下,
借用身體作協調的活動,
使得中樞神經系統作一次協調性的整合。
因此在一定的活動之後,
高手的腦電波應該有可能出現α波。
可惜的是,
經過八位師兄及老師的測試,
不論是在拳架連續動作或推手,
甚至發勁,
都未見α波的出現。
只是在做內功心法時,
所有的師兄都閉眼,
也都有α波,
而在張眼時就消失。
但是吳老師在閉眼時,
反倒沒有α波,
在張眼自由思考時α波會出現,
目前這個現象沒辦法解釋,
但是太極拳的行氣發勁與α波是無關的。
可是太極拳對於身體健康確實是有用的,
多少名師多高齡仙壽,
吳老師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只筋骨鬆軟身體健康,
連以前年輕的脊椎舊傷、肝炎都能控制得很好,
而且腦筋清楚、記憶力驚人,
年歲已入古稀,
卻毫無老態。
所以我們想從防老化及保健康的角度切入探討太極拳的功效,
老化與氧化過氧化有關,
過氧化會產生過氧化物質,
如氧游離根,
對於器官的傷害是很明顯,
臨床上發炎反應就是如此。
另外保健方面,
可以偵測心跳變異度,
做為副交感神經系統活動性的指標,
正常健康者心跳變異度大;重病病危者心跳變異度變小;睡覺以右側臥姿勢者(獅子王座),
心跳變異度大;平臥心跳變異度變小;孕婦左側臥姿勢舒服,
心跳變異度大;右側臥姿勢舒服心跳,
變異度變小。
我們今年預定以拳架連續動作與履帶運動試驗,
來做過氧化及心跳變異度的偵測,
以回答慢速的太極拳運動與短時間快速的運動,
對於身體健康的影響,
是否會有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