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壽星們的長壽之道 吃粗糧怎么吃

今年7月, 《生命時報》記者一行遠赴新疆、甘肅、河南、安徽等地尋訪16位百歲老人, 探訪傾聽他們的人生故事和長壽秘訣。 記者采訪時發現, 這些百歲老人有一個共性——在農村生活。 16位老人中有14位出自農村, 只有106歲的謝云峰和105歲的謝韓氏老夫婦在縣城生活。 不過記者采訪得知, 老兩口上了歲數后才從農村搬到縣城和兒子同住。 這一規律與全國百歲老人分布情況吻合, 統計數據顯示, 中國城鎮百歲老人共計12457人, 占全國百歲老人總數的26.08%, 而鄉村百歲老人35316人, 占73.92%。 也正是如此, 老壽星們的長壽之道才有很多共同之處。

環境好, 污染少。 新疆莎車122歲老壽星圖如普·艾麥提生活在葉爾羌河邊, 每天都飲河水, 水源來自昆侖山冰雪融水, 水質很好;甘肅平涼的杜繼儒和陳根娥夫婦, 兩人年齡相加高達209歲, 他們生活在海拔1270米的一個帶狀塬面上(高山頂上的平坦區域), 周圍群山連綿起伏;河南封丘的百歲夫妻李清憲和郭秀榮, 住在黃河畔, 當地是農業大鄉, 百姓生活安居樂業。 對此, 中國老年學學會副秘書長王峰指出, 百歲老人大多居住在飲用水質好、土壤質量好、農業資源豐富、工業污染少的地區。 一般來說, 農村自然環境往往優于城鎮。

吃粗糧, 花樣多。 百歲老人們都經歷過生活艱苦的歲月, 年輕時很少吃精白米面, 如今即使生活條件改善了,

喜歡吃粗糧的習慣沒有變。 杜繼儒和陳根娥吃了一輩子粗糧, 如今還會想著法地做粗糧吃, 比如用小米做粥或稀飯, 把玉米磨成面做粗糧餅;生活在河南淮陽的百歲夫妻高德賢和曹虎英, 一生沒吃膩粗糧, 如今老兩口都已106歲, 即使牙口不如從前, 仍喜歡把玉米面熬成糊糊來喝。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表示, 適當多吃粗糧有諸多健康益處, 利于長壽, 比如粗糧中富含維生素B1等多種維生素, 鉀、鎂等礦物質, 還有膳食纖維, 可有效預防肥胖, 平衡身體激素水平, 降低心腦血管疾病風險, 預防癌癥。

自種菜, 不打藥。 記者采訪發現, 多數百歲老人家庭都是隨四季變化吃自家種的應季蔬菜,

幾乎不買菜。 比如圖如普家吃的恰瑪古(又稱蕪菁)、黃蘿卜等蔬菜就是自家種的。 高德賢和曹虎英家種啥吃啥, 家里自產豆角、茄子、南瓜、冬瓜等, 老兩口的兒子告訴記者, 自種的蔬菜很少打藥。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何計國表示, 生活中, 雖然蔬果農藥殘留問題不像我們想得那么嚴重, 所含農藥量不足以對健康構成損傷, 但這些物質終究還要通過肝、腎代謝, 攝入越多, 身體負擔越重, 因此盡量減少農藥攝入利于長壽。

愛勞動, 不閑著。 老壽星們多以務農為生, 年輕時養成的勞作習慣根深蒂固, 即使老了也不愿閑著。 122歲的圖如普如今還去地里喂羊、除草, 做簡單的農活, 他堅持把自己的口糧種出來。

105歲的杜繼儒隔三差五就給花壇除草、修鞋釘鞋、編籠子, 充分發揮余熱。 生活在河南禹州的中國最長壽夫妻平木虎和張新妞, 雖然腿腳不好, 也不閑著, 晚輩剛從地里拿回家的蔬菜, 老兩口不一會就給擇好了, 整齊地擺成一堆, 做飯時, 還主動幫忙燒柴。 王峰表示, 老人堅持適當勞作可促進血液循環, 助人頭腦清醒、反應靈活、思維敏捷, 還能鍛煉肌肉和筋骨, 使關節靈活、身子硬朗, 改善呼吸、消化系統功能, 為長壽打下良好基礎。

有規律, 睡眠好。 大多數長壽老人都有早睡早起的習慣。 河南封丘百歲夫妻李清憲和郭秀榮, 每天晚上8點睡覺, 早上5點至6點起床, 中午還睡一兩個小時午覺;平木虎和張新妞不管春夏秋冬, 晚上七八點鐘就睡了,

第二天早上5點多便起床, 即使偶爾睡不著, 也喜歡躺在床上聊天。 多項研究證實, 早睡早起有諸多益處, 比如讓情緒更積極、精力更旺盛、做事更認真等, 規律的生物鐘能延年益壽。 早起后, 李清憲和郭秀榮夫婦喜歡抱著收音機聽戲, 有時還會哼唱幾嗓子, 而謝云峰要練兩小時鶴翔莊(一種氣功), 一招一式的規范和要點他都講得頭頭是道。 王峰說, 常年堅持這些好習慣同樣利于長壽。

不計較, 平常心。 百歲老人的生活態度都很樂觀, 凡事不會太計較, 即使命運坎坷, 仍笑對人生。 新疆疏勒128歲的阿麗米罕, 雖然年事已高, 卻打扮得像小姑娘一樣時髦, 雖頭發稀少卻在腦后精致地編成小辮, 心里不痛快時, 老人喜歡唱歌跳舞,

讓自己快樂起來。 現年106歲的高德賢二十多年前因白內障做了手術, 但一只眼睛幾乎看不清東西, 六七年前又不慎摔倒, 摔斷胯骨, 如今不得不依靠拐杖出行。 面對疾病和意外老人想得很開, “都是小毛病, 不礙事!”王峰表示, 心眼、愛生氣是長壽的大忌, 可導致免疫力降低, 容易生病。 每天多與身邊的人交流, 學會換位思考和包容, 生活中多一點幽默, 保持愉悅的心情和內心的滿足, 利于長壽。

家庭和, 兒女孝。 “家和萬事興, 老人的長壽離不開晚輩的細心照顧, 家庭和睦對長壽至關重要。 ”王峰說。 李清憲和郭秀榮老兩口的兒女就特別孝順, 生活在身邊的兒女, 每人10天, 輪流到父母家里值班, 給老人洗衣做飯。 晚上, 老人睡里屋, 兒女睡外屋,方便照顧。平木虎和張新妞想去哪個兒女家住都行,住多久沒固定時間,住膩了再換一家,做飯前,晚輩還會先讓老兩口點菜,想吃啥就做啥。俗話說“舌頭和牙齒也有打架的時候”,阿麗米罕是家里的“老管家”,每當晚輩發生摩擦爭吵時,她只要生氣地喊一句,大家就會住嘴,晚輩們對她特別敬愛。

為人善,鄰里贊。16位老壽星無一不是善良、樂于助人的人。杜繼儒于1956年入黨,已是村里最老的黨員,當年鎮上不管何處修路,他都會帶頭義務參加,從不推辭,而他的妻子陳根娥也很厚道,不管親戚還是鄰居,誰有困難她都幫助,即使自己過得也很困難。平木虎和張新妞從小就教育孩子“不管和誰打交道,必須吃點虧”,老兩口對人對事特別寬厚。對于老人的長壽,很多鄰居和村民都說,長壽是因為積了不少恩德。

兒女睡外屋,方便照顧。平木虎和張新妞想去哪個兒女家住都行,住多久沒固定時間,住膩了再換一家,做飯前,晚輩還會先讓老兩口點菜,想吃啥就做啥。俗話說“舌頭和牙齒也有打架的時候”,阿麗米罕是家里的“老管家”,每當晚輩發生摩擦爭吵時,她只要生氣地喊一句,大家就會住嘴,晚輩們對她特別敬愛。

為人善,鄰里贊。16位老壽星無一不是善良、樂于助人的人。杜繼儒于1956年入黨,已是村里最老的黨員,當年鎮上不管何處修路,他都會帶頭義務參加,從不推辭,而他的妻子陳根娥也很厚道,不管親戚還是鄰居,誰有困難她都幫助,即使自己過得也很困難。平木虎和張新妞從小就教育孩子“不管和誰打交道,必須吃點虧”,老兩口對人對事特別寬厚。對于老人的長壽,很多鄰居和村民都說,長壽是因為積了不少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