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胃寒會引起症狀

胃寒是中醫的一個名詞術語, 它主要是指因為內部陽氣不足, 受到外來風寒影響, 極可能是著涼的原因, 也可能是吃的食物過於生冷刺激, 這常常會導致胃痛, 引起胃脹的表現, 常會導致消化不良, 另外從臨床上來看, 慢性胃炎, 十二指腸潰瘍等病症, 也屬於中醫的胃脘痛的表現。

臨床表現

胃寒的常見臨床表現為:常因天氣變冷、感寒食冷而引發疼痛, 疼痛時伴有胃部寒涼感, 得溫症狀減輕。 許多胃病病人不敢吃冷、涼的食物, 氣溫下降, 則會出現胃痛、腹瀉等。

臨證主要分為胃虛寒(胃陽虛)和胃實寒兩型。 前者多因脾胃陽氣虛衰所致。 胃實寒多因寒邪傷胃所致。

病因

胃寒的主要病因與飲食習慣有關, 如飲食不節, 嗜食生冷等。 經常冷熱食物一起吃, 吃飯不按時或者饑飽不均, 久而久之就會造成胃寒。 再加上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快, 精神緊張, 飲食不規律, 造成脾胃病發病率越來越高。 中醫認為本證的形成原因主要有:脾胃陽氣虛衰;腹部受涼;過食生冷;勞倦傷中, 複感寒邪, 導致陰寒凝滯胃腑。

胃寒的主要致病因素可概括為四個方面:

1.飲食

胃寒患者多由於生冷食物或者水的刺激, 造成黏膜的刺激。

2.生活習慣

常常不按時吃飯, 冷熱交替進食, 飽一頓餓一頓, 久而久之會造成胃寒。

3.精神因素

生活節奏快, 精神緊張, 飲食不規律也是促進胃寒症狀加劇的重要原因。

4.天氣原因

胃寒患者多怕天冷, 常常由於天氣變冷而經常性的胃痛、腹痛、腹瀉等。

辨證施治

1.胃虛寒(胃陽虛)

證候:胃脘冷痛, 綿綿不已, 時發時止, 喜溫喜按, 食後緩解, 泛吐清水或夾有不消化食物, 食少脘痞, 口淡不渴, 倦怠乏力, 畏寒肢冷, 舌淡胖嫩, 脈沉遲無力。 治則:溫中健胃。 主方:理中湯。 亦可以用小建中湯證、理中湯證、香砂六君子湯證、香砂養胃丸。 方藥:黨參、白術、桂枝、乾薑、高良薑、蓽澄茄、白及、海螵蛸。

2.胃實寒

證候:胃脘冷痛, 痛勢急劇, 遇寒加重, 得溫痛減, 脘痞作脹, 噁心嘔吐,

吐後痛緩, 口淡不渴, 口泛清水, 脘腹水聲漉漉, 舌苔白滑, 脈弦或沉緊。 治則:溫胃散寒止痛。 主方:厚朴溫中湯。 方藥:厚樸、陳皮、甘草、木香、乾薑、茯苓、草豆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