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吃素也要講究營養搭配

在餐桌上碰到某位女性發出“我吃素”的聲明, 已不會讓人大驚小怪。 目前, 素食風潮在全球越刮越盛, 尤其是女性素食者比例不斷增加, 在發達國家婦女中, 素食者能占10%, 吃素已然成為一種時尚。 許多老年人因為害怕心血管疾病也加入這個隊伍。 許多人認為, 素食能減肥, 預防疾病, 延長壽命, 而且可以避免動物性食品當中的許多污染物質。 那麼, 吃素對健康究竟有何好處?長期吃素會否造成營養缺乏?有關專家指出, 吃素也要講究營養搭配, 搭配合理的素食對健康是有益的。 想享受素食帶來的好處,

一定要充分瞭解素食的營養搭配知識, 才能避免營養缺乏的危險。

素食的概念因人而異

吃素在不同的國家、對不同的人來說意思是不一樣的, 吃素可以是單純吃素即不吃任何動物性食物, 不喝奶不吃魚, 可以是吃雞蛋喝牛奶的吃素者, 甚至有人吃魚也稱自己是吃素的。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介紹說, 素食者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廣義素食者”或稱“蛋奶素食者”, 他們僅僅是不吃肉和魚, 但可以接受牛奶和雞蛋。 由於雞蛋和牛奶的蛋白質含量高於魚、肉類, 其中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 所以“蛋奶素食者”在營養攝入上受到的影響較小。 另一類是“嚴格素食者”, 他們不僅不吃魚、肉, 而且還不吃雞蛋和牛奶。

這些人要獲得充足的營養則較為困難。 一般人往往認為, 素食者容易缺乏蛋白質。 實際上僅僅不吃肉的“廣義素食者”可以通過豆類、豆製品、雞蛋、乳製品和穀物獲得足夠的蛋白質。 嚴格素食者則需要攝入相當多的豆類和豆製品才能保證蛋白質供應。

吃素並非有百利無一害

范志紅副教授指出, 素食者可能比非素食者更容易發生某些營養素缺乏問題, 如鐵、鋅和維生素B12等。 其中, 不肯吃雞蛋和牛奶的“嚴格素食者”危險性更大。 在膳食中, 肉類、內臟和動物血是鐵的最佳來源, 而素食中的鐵很難被人體吸收;鋅在動物性食物當中比較豐富而且吸收率高;維生素B12則只存在於動物性食品(包括蛋和奶)、菌類食品和發酵食品中,

一般素食不含這種維生素。 如果缺乏鐵和維生素B12, 造血功能便會發生異常, 使人身體衰弱。 與男性相比, 婦女因每月月經來潮損失數十毫升的鐵, 膳食中要特別注意鐵和維生素B12的供應。

雖然素食者容易造成某些營養素缺乏, 但有些成分卻不容易缺乏, 如鉀、鎂、鈣、維生素C以及膳食纖維, 范志紅副教授說。 因為這些成分在素食中較多, 豆腐和牛奶是鈣的最好來源, 豆類、蔬菜和水果是鉀和鎂的極好來源。

給素食者幾點忠告

怎樣才能讓素食者保證足夠營養的攝入呢?

范志紅副教授建議, 要獲得充足的鐵元素, 一是要經常吃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 如青椒、菜花、綠葉蔬菜、番茄等, 讓膳食當中的維生素C促進鐵吸收;二是烹調時注意用鐵鍋,

多用醋和檸檬來調味, 幫助鐵的溶解和吸收;三是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 如棗、柑橘等。 要獲得足夠的鋅, 需要經常吃一些堅果類、油籽類食品, 如葵花籽、榛子、黑芝麻等。 維生素B12可以通過菌類食品和發酵豆製品來供應, 包括各種蘑菇、香菇、木耳等, 以及豆醬、醬豆腐、豆豉、醪糟等。

如果不是嚴格素食者, 最好能每天吃些雞蛋、牛奶和乳製品。 乳製品可以提供鈣、B族維生素和蛋白質, 還能提供一些飽和脂肪酸。 雞蛋則能夠提供蛋白質、B族維生素和多種微量元素。 多攝入豆製品、各種堅果和綠葉蔬菜, 是獲得抗氧化物質的好方法。

范志紅副教授強調, 素食者也要注意控制膳食中的總能量, 特別是白糖、烹調油的攝入量,

少吃甜食, 烹調清淡, 儘量把精白米麵換成各種粗糧雜糧, 才有利於促進健康, 維持適宜體重。

總之, 素食本身並不能算作健康的生活方式, 而只有經過科學搭配, 營養全面均衡的素食, 才能有利於人們的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