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中醫望診之精要—望“氣”

望診是醫生運用視覺觀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的神、色、 形、 態的變化, 但還應當將望“氣”結合進去,只有這樣才能大大地提高診斷和預測的正確率。
望“氣”的重要性
《素問.寶命全形論》曰:“人以天地之氣生”。 “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莊子.知北遊 》)。 所以若能觀察到這“氣”的聚與散、清與濁等等,對瞭解人的生與死、未病與已病 等都有極其重大的現實意義。
氣與形、色關係密切,氣為本,氣充形而形載氣,氣足則色豔而色 僅顯氣之部分。 所以說:若在望形 、望色等基礎上再進一步結合望“氣”,才能看清楚事物的本元及其將來的發展過程,那不 僅能對事物分析判斷正確而透徹,還具有較高的遠見能力,真正到了“先知先覺,出神入化” 的境界。


望“氣”的方法
望“氣 ”之要,應當是清心觀望,靜靜體味,一覺而悟。 這所觀所悟之“氣”,可能與現代人們所 研究 的人體表皮周圍的生物場(包括光、電、磁等)有一定的相關性。
那麼望“氣”的最佳時間及注意事項又是什麼呢?古人雲:“凡看人氣色,須天色方曉傍 起時, 就緯幄中以紙燭照看辨認……輒不得洗面盥漱飲湯藥然後看之,亦難驗矣。 且五臟初氣 色即 早朝面,養息於心故侵,晨觀之則五臟五色,清氣朝於面也。 其兇惡氣色無時朝發於面。 ”若 個別沒法早晚看者,則請其凝神靜坐良久後再看之;個別酒後、醉中、怒間、汗後、更 不停 待而看者,此則又有一時浮暴之氣發現,最好改日再看。

“氣”的分型及臨床意義
“天地合氣,命之曰人”(《素問.寶命全形論》)。 人有三大主氣形成,一乃稟承天地父 母之 氣,與生俱來之先天之氣;二乃出生後之呼吸清氣與水穀精微並而調攝修養成後天之氣 ;三 乃易受外界環境薰陶影響的七情之氣。
人的一生也有特定之氣,則謂:人有“少淡、長明、壯豔、老素”之氣色。 年、月、日 亦有 其特點,年有“春、夏、秋、冬”四時之氣;月有“朔後森發,望後隱耀”之氣;日有“ 早青 、晝滿、晚停、暮靜”之氣色。 它們之間具有內在必然的聯繫,與人的疾病療效密切相 關。
觀察到了人體之“氣”後,還應當根據氣的正邪、部位、色著、昏明、清濁、強弱、順 逆、 厚薄、沉浮、緩急、舒結、靜躁等等予以區分。
如從氣與色著方面講,臨床上可以見到 赤氣 、黃氣、紫氣、黑氣、七彩之氣等等多種多樣,這些直接反映了內臟的健康與否。 古人在 這方 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如有“赤氣浮焰不貼肉,赤點如草根向上病在心;青浮枯如煙 ,成 條如縷,主恐懼病在肝;黃氣凝滯不通,如壁上塵垢病在脾;白氣浮白點如珠,皮膚燥病 在肺 ;黑氣如煙凝散,主勞倦神不安病在胃”之說,至今仍有其臨床價值。
“氣”旺,則生命力強盛;“氣”衰,則生命力衰弱。 “氣充則神旺,是以氣足而神徹者 高,氣 充則神和者高,氣明而神清者高,氣實而神旺者高;氣衰而神滯者夭,氣清而神短者夭,氣 昏而 神寒者夭,氣亂而神驚者夭,氣短而神枯者夭,氣大而神促者夭,氣粗而神少者夭。
”“氣 壯血 和則神固,血枯氣散神光奔。 ”“氣濁神枯死定期……”,氣充乎質,質載乎氣。 質宏則 氣寬, 神安則氣靜,得失不足以動其氣,喜怒不足以驚其神,氣寬神安,方能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