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常食用魚翅 有汞中毒風險

據專家估計, 全球捕撈業每年捕殺3, 000萬至7, 000萬條鯊魚, 其中尤以亞洲國家為甚。 香港是世界魚翅交易中心, 每年進口的幹翅達到10,000噸。

全世界的鯊魚遭到過度捕撈而數量銳減

大部分魚翅都是通過切割採集的。 鯊魚被拖到漁船甲板上, 生生割掉鰭後再被拋回水裡, 任由它們慢慢死去, 做法極不人道。

儘管鯊魚長期以來都被電影和科幻小說妖魔化了[其中最著名的是《大白鯊》(Jaws)系列電影)], 但事實上很多種鯊魚從不傷人, 而且對平衡海洋生態還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現有的捕鯊行為已經導致鯊魚種群難以為繼。 作為重要的掠食者, 鯊魚的缺失也會連帶導致食物鏈出現其他紊亂。

也許是一種終極獵食者(鯊魚)和另外一種終極獵食者(人類)之間的因果報應吧, 2010年全球鯊魚襲擊致死案上升到了二十年來的最高點。 由此似乎可以得出一個初步結論:海裡的鯊魚少了,

但剩下的都是餓昏了頭的大塊頭。 但事實並非如此。

2010年有記載的鯊魚襲擊事件共有75起——與近十年的平均值不相上下——但不同的是, 2010年致人死亡的案例卻翻了一番。

食用魚翅會有汞中毒的風險

美國發生的鯊魚襲擊事件最多, 達到了29起。 但由於採取了更加完善的預備和應急措施, 沒有發生一例死亡。 前往偏遠並缺乏鯊魚襲擊緊急救治措施的地區旅遊和探險是導致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

在世界鯊魚襲擊排行榜上, 美國以29起居第一, 緊隨其後的是澳大利亞11起, 南非5起。 排名前三的國家均有海岸線, 且流行衝浪運動, 所以出現鯊魚襲擊倒也在情理之中。 其中衝浪時遭遇的襲擊占60%, 游泳占35%, 潛水占5%。

到目前為止,

鯊魚襲擊的主要對象都是不吃魚翅的人。

大中華區的居民真是僥倖, 但千萬不要太得意了。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 香港就曾發生過非常罕見的鯊魚襲人潮, 持續時間長達三年之久, 造成多起游泳者重傷和死亡事故。

當時, 一位澳大利亞的鯊魚專家應邀前往調查, 但經過一番努力仍無法對所涉及的鯊魚種類(主要懷疑對象為大白鯊、虎鯊、公牛鯊)以及襲人案突然集中爆發的原因得出結論。

有種說法是香港赤臘角機場(ChekLapKokairport)的建設破壞了傳統的鯊魚產卵區, 此外全年無休的近海捕撈作業也迫使鯊魚轉而捕食兩條腿的獵物。

香港很多海灘都設置了防鯊網, 但九十年代的鯊魚襲擊案至今仍然是個不解之謎。

但是,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解決世界鯊魚資源殆盡的關鍵在於中國消費者停止享用魚翅湯和鯊魚軟骨丸。

一些酒店和餐飲集團為提高公眾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從功能表上撤掉了魚翅, 對此我鼓掌歡迎。 教育工作者、媒體從業者、決策者們也應該積極行動起來。

對於那些不相信生態說的人, 一項近期研究顯示, 魚翅中所含的神經毒素與阿爾茨海默症(老年癡呆)、葛雷克氏症(漸凍人)等腦部退化疾病有關。 而早期研究更顯示, 食用魚翅會有汞中毒的風險。

為了鯊魚, 為了海洋和我們子孫的健康, 是時候做出改變了!